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课堂

律师自曝取款被银行盘问报警,反诈合规与客户体验如何平衡

2025-11-10 10:18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11月5日,微博账号为“周筱赟律师”的用户发文讲述自己在建设银行山东东营支行取款被银行盘问并报警的经历称,他当时在东营出差,正好赶上朋友婚礼,于是想去银行取点现金随礼(低于50000元),但柜员连续询问“取现是什么用途”“上个月某某某的人给你转了若干元,这笔钱是什么”。由于当事人没有“积极配合”,柜员随后表示:已经打电话给反诈中心和派出所,但是电话没人接,现在只能让反诈中心出警来向你核实。对此,当事人认为:银行严重侵犯隐私权,违反了现代文明社会最基本的法制精神。

  事件曝光后,话题“律师自曝取款被银行盘问报警”登上微博热搜,网民普遍质疑银行在执行反诈核查时存在过度干预的问题。据新浪微博“大河报”,东营支行回应称,系执行地方反诈要求,取现1万元以上都需说明取款用途以及资金来源,防止用户资金被骗。东营反诈中心则进一步解释称,根据目前的反诈形势,以及反诈法和金融监管行业的相关要求,银行理应要做尽调工作;若用户拒不配合,同时银行也无法核实用户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去向是否存在涉诈或洗钱的情况下,银行不能阻碍用户办理相关业务。

微博话题热搜数据截图

  银行回应力度不足

  反诈合规与客户体验失衡

  尽管建行与反诈中心的回应均指向“于规有据”,但舆论在对银行履行反诈义务表示理解的同时,依然质疑其执行边界。

  一方面,银行在执行中暴露出流程标准化不足、沟通方式欠妥等问题。据2022年1月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但暂缓施行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然而,东营支行在执行过程中将询问门槛由5万元降至1万元,在未明确告知核查依据、未设定合理询问边界的情况下直接启动报警程序,这种“层层加码”“宁严勿松”的执行逻辑,本质是将反诈责任过度转嫁至客户承担。

  另一方面,银行在询问过程中,“合理怀疑”与“有罪推定”的逻辑顺序出现倒置,导致客户难以摆脱“被冒犯”之感。极目新闻客户端指出,不可否认银行肩负反诈的责任,但不能头发眉毛一起抓搞一刀切,将每个用户都当作是诈骗分子对待。当事人遭遇的“追问上月转账用途”已超出反洗钱常规尽调范畴,是银行将“可能涉诈”的假设前置为“必然涉诈”预设的体现。这种用力过猛的反诈形式,或加深公众对银行体系信任度的质疑。

  从舆论诉求来看,当地反诈中心电话无法接通的具体原因、银行是否具备拒绝客户取款的合法权限,以及1万元以上大额取款需核查资金来源与用途的制度依据等问题,都需进一步明晰回应。

  反诈风控不能“一刀切”

  金融服务精细化势在必行

  近年来,诸如此类“取款被盘问”的事件时有发生。2024年,话题“女子到银行存10万现金被问钱来源”与“网曝吉林银行取款需派出所同意”冲上微博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过亿,折射出银行在平衡好反诈风控与客户体验面临的紧迫性。

  此类舆情反复发生,本质上暴露了银行声誉风险防范机制中存在“治标未治本”的短板。部分银行对监管要求的理解仍停留在“机械执行”层面,未能将风险防控与人性化服务有机结合;一线员工虽然具备风险意识,但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与判断能力,导致客户不满情绪积聚。

  要实现有效的声誉风险防范,一方面,应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防范,银行应协同反诈部门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客户尽调指引,明确不同金额、不同客户群体的风险等级及询问范围,在询问前应主动向客户解释核查的法律依据及目的,缓解客户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需加强对柜员、客户经理的沟通培训,使其在坚守风控底线的同时,能够专业、耐心地回应客户疑问,而非简单推诿或强硬应对。

  当公众表达“取款自由”诉求时,其呼吁的并非对反诈工作的不满,而是对银行执行方式人性化的强烈期待。银行唯有将声誉风险思维前置到员工培训、客户沟通流程,才能在坚守风控底线的同时,筑牢“以客户为中心”的品牌信任根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