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培医生被禁入职工餐厅就餐引争议,医院回应缘何难平舆论疑虑
【案例概述】
8月8日,有网民爆料,榆林市中医医院发布通知称,规培、实习及后勤保障人员统一在患者餐厅就餐,自8月20日起禁止进入职工餐厅就餐。该网民称,其朋友在这家医院规培,患者餐厅10点半开餐,而规培生11点半甚至12点才下班,届时往往只剩剩饭。
8月9日,相关通知截图被媒体转发报道,迅速引发关注。当日,榆林市中医医院工作人员通过媒体对该事件做出回应。医院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通知系医院营养膳食科发布,建议咨询该科室。但膳食科电话持续忙线。医院医政科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关注到网传信息并向分管领导及院长汇报,正研究解决办法。医院院长杜光勇解释称,两个餐厅饭菜、价格统一,分流初衷是缓解职工餐厅拥堵,但目前未实施,医院已取消该规定。
8月10日凌晨,微信公众号“榆林市中医医院”发布情况说明称,医院于8月8日发布的通知系为缓解就餐高峰期拥堵现象,原计划于8月20日起实施;承认存在管理不细致等问题,决定维持原就餐方式,并承诺优化措施,如延长就餐时间、错峰就餐、送餐服务等。
舆情发酵期间,“一医院禁止规培生进职工餐厅吃饭”“医院通报禁止规培生进职工餐厅吃饭”等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百度、今日头条等热搜榜,引发舆论热议。

网传规培医生职工禁入职工餐厅的通知截图

榆林市中医医院发布的情况说明
【舆论透视】
?通知存差异对待嫌疑,激发舆论不满情绪
综观舆论反馈,榆林市中医医院职工餐厅就餐限制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核心原因在于,网传通知内容的表述缺乏对规培医生作为“医院工作人员”的身份认同,存在差异对待规培医生和后勤人员的嫌疑,因而引发舆论不满和谴责。
在知乎平台,热搜话题“一医院禁止规培生进职工餐厅吃饭,只能在患者餐厅就餐,何为医院规培制度?规培医生面临哪些困境?”的高赞回答中,多个网民“现身说法”,称规培医生承担着与正式医生相近的临床工作(如查房、手术协助、病历书写、值夜班),但当涉及福利、待遇时,他们又被划归“学生”或“临时人员”的身份序列,得不到对等的待遇。
舆论场中,对榆林中医医院规培医生就餐限制的批评与谴责占据主流。网民普遍认为规培生也是医院的一员,不该被挡在职工餐厅之外,“为什么连吃饭都要分三六九等”“不让规培医生进职工餐厅就餐,就不要用规培医生干活”的声浪高企。极目新闻评论称,职工餐厅将规培医生拒之门外,不仅让其感受到身份差异带来的歧视,更违背了“同工同待遇”的基本公平原则——同样为医院运转付出劳动,为何连共享基础福利的资格都被剥夺?此外,也有少数网民持“不要过度解读”的中立观点。
?初期回应动作紊乱削弱应对成效,正式回应忽视核心关切致公众疑虑难消
从舆情管理的角度来看,8日出现舆情,榆林中医医院方面9日便进行回应,10日凌晨即发布正式说明,且医院院长下场解释,体现了对舆情的重视。但从回应过程和内容来看,仍暴露出部分工作人员舆情管理意识薄弱、整体应对能力欠缺等问题,舆情管理工作存在一定改进空间。
其一,面对媒体采访,医院办公室将问题推至营养膳食科,而营养膳食科电话持续忙线,该“踢皮球”式应对,不仅使医院错失了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还易给人留下院方敷衍塞责的负面观感。
其二,办公室、营养膳食科、医政科等多部门各自为战,回应缺乏统一口径和协同动作,以致无法高效应对突发舆情的冲击,易引发舆论对医院综合管理能力的质疑。
其三,院长回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舆论负面情绪,但未能有效平息公众的不满,以致有网民发出“为缓解拥堵,为何不让正式医生去患者餐厅吃饭”的反问。同时,8日发布的通知9日便火速口头取消,应对动作虽快,但这种“舆情倒逼”下的政策反转、口头承诺,易被解读为舆情突袭下的“应激反应”,而非基于制度反思的理性决策,有可能强化公众对医院管理“一刀切”的负面认知。
其四,在院长回应的基础上,医院的正式声明坦承疏漏并补充了后期优化措施,在短期内有助于缓解舆论不满情绪,但相关措施未来是否会执行以及执行质效仍存在不确定性,若后续执行不力,舆情可能再次反弹。值得注意的是,医院以“两个餐厅菜品与价格统一”证明“未区别对待规培医生”,但并未直面舆论关切、明确表态,使得该自证说服力稍显不足。
?以预判风险、协同应对、靶向回应筑牢舆情管理防线
此次舆情由规培医生及其朋友在网络吐槽引发,在就餐资源形式平等的讨论背后,是舆论对规培医生劳动价值与身份认同的深层关注,暴露出医院在舆情研判及应对上的短板。该事件为医疗机构舆情管理带来诸多启示:
第一,医疗机构在制定涉及群体权益的决策时,应强化舆情风险的前置评估与防范,如通过提前进行意见征集,力争各方达成共识,严格审核政策文本,避免因表述不清、歧义等引发误解,从源头降低舆情触发风险;同时还应提前制定应对预案,避免舆情突发时陷入被动。
第二,医疗机构应构建内部协同、统一的舆情应对机制,快速整合内部资源传递有效信息,积极引导舆论走向,避免因“相互推诿”“回应混乱”等,延误最佳应对时机。
第三,面对舆情,医疗机构应精准研判舆论争议核心,确保回应直击关键;并视具体情况坦承管理疏漏、明确具体改进措施,切实回应公众期待,以修复信任。
- 2025-08-14合肥4岁女童玩旋转木马时手被卡骨折,女童父亲:已做完手术,感谢救人家长
- 2025-08-08“鬼火少年”夜闯医院,乱象亟需多方合力纠偏
- 2025-08-08突破“铁饭碗”刻板印象 遂宁公职人员兼职送外卖为何引发舆论热切关注?
- 2025-08-12电影艺术可以讨论,爱国情感不容亵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