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躁老祖宗”视频走红,情感共振赋能文化传承

近一段时间,名为“老祖宗回答我”的挑战在社交平台形成现象级传播,相关视频通过AI技术将杜甫、唐伯虎等历史人物“复活”,并让他们穿越时空回应网民质疑,如宋徽宗反问“瘦金体不好看吗”、唐伯虎怒怼“不务正业”标签。这种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人物形象与充满反差感的幽默表达不仅迅速成为流量密码,更以情绪化、娱乐化的表达重构了文化传播逻辑,被网民戏称为“暴躁老祖宗”。
一直以来,历史知识往往依赖教科书、纪录片等方式单向传播,而“暴躁老祖宗”系列视频通过AI换脸、动态生成等技术,将历史人物转化为活灵活现的“数字生命体”。这种互动设计让受众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在“挨骂”中不知不觉完成对历史人物的探索。
短视频的碎片化、强互动特性倒逼历史教育从严肃文本转向趣味对白。不少消防、文旅等官方账号也加入“暴躁老祖宗”二创热潮。此类内容“让知识以粗暴的方式进入脑袋”,在笑声中完成文化触达。
尽管“暴躁老祖宗”系列视频广受欢迎,但娱乐化的尺度问题也逐渐浮现。有网民质疑,似乎每个老祖宗都只会咆哮,历史人物被扁平化为“暴躁”符号,同质化的内容易导致受众审美疲劳。北京日报客户端发文表示,那些留在历史脉络中的顶流,个人气质之参差,精神世界之广博,远非一个“咆哮体”能表达,老祖宗们值得更精彩的呈现,也期待更多元的表达。
需要注意的是,过度娱乐化还可能消解历史的严肃性与厚重感。此前,鲁迅成为人们杜撰名人名言的第一人选,在一些流传甚广的“鲁迅语录”里,有与鲁迅个人经历相关的文字,也有随便拿一句话就冠以鲁迅之名的情形,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公众认知。据《北京青年报》2019年报道,诸多网民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官网资料查询在线系统鉴定“鲁迅语录”真伪,致使该系统瘫痪多次。可见,关涉历史的创意需兼顾趣味性与真实性,历史人物可以“复活”,但绝不能失真。

“暴躁老祖宗”现象
给传统文化传承的启示
既要拥抱技术红利,又需守住文化底线。北京日报客户端认为,从《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诗意解说,到《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再到“暴躁老祖宗”的魔性输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面孔越来越鲜活。守住技术边界和历史真诚对话,才能碰撞出当代文明的火花。
从流量狂欢到长效传播,历史人物不应局限于单一标签。“暴躁老祖宗”系列视频应从骂网民转向挖掘历史人物的多维形象,如可展现苏轼被贬后的豁达,而非仅消费其“暴躁”标签。用互动形式吸引年轻人,以敬畏之心传承历史,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探索多元表达,方能让文化传承既有流量又有留量。
- 2025-08-18警惕“三拍”干部背后的政绩冲动
- 2025-08-08不涉假赌黑、不辱骂围攻、不弄虚作假……中国足球要说到做到!
- 2025-08-05“汉谟拉比与商汤是同一人”,荒唐论文怎么发出来的?|新京报快评
- 2025-08-01由开水烫碗习惯说起 地域习惯缘何易成为舆情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