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课堂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三重舆情透视

2025-08-08 08:53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2025年7月25日,“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一审宣判。法院审理认为,肖某某的行为并不属于针对特定受害人进行的与性有关的骚扰行为,不符合性骚扰的构成要件,驳回杨某某的全部诉讼请求。该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事件回顾

  • 2023年10月11日,杨某某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关于我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受到性骚扰这件事情》,讲述自身遭遇:今年7月,她在武汉大学文理学部图书馆自习时,遭到该校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一名男生性骚扰,并拍下男生“隔裤抓痒”动作视频,要求男生当场写下道歉信。事发已经3个月,该事件未得到解决。 

  • 2023年10月13日,武汉大学发布处理通报,内容显示:“对涉及我校学生的网上举报,经调查核实,根据相关规定,学校研究决定,给予2022级本科生肖某某记过处分。武汉大学历来对违规违纪行为零容忍,一经查实,绝不姑息。”

  • 2024年2月,肖母替儿子公开发声称“不是性骚扰”,原因是儿子从小患有特应性皮炎,当时是因为天热湿疹复发,就是隔着衣服搔痒,并公布了相关病史、购药证据。

  • 2024年6月,杨某某将肖某某起诉至武汉经开区人民法院,认为其性骚扰行为严重侮辱人格尊严,并要求经济赔偿。

  • 2025年7月25日,法院一审判决肖某某行为不构成性骚扰要件,驳回原告诉求。

  一审判决后各相关方的表态、信息发布等行为激发了舆论对此事件的进一步关切,舆论一方面关注肖某某权益,向武汉大学施压,认为应当撤销两年前对肖某的处分;另一方面,杨某某诉诸舆论的“维权”行为也被广为讨论,其中的舆论追问和舆情焦点值得关注。

  舆情焦点一:司法落槌引发舆论纠偏,校方遭遇公信力危机

  呼吁武汉大学撤销对肖某某的处分是舆论的首要“诉求”,学校处分的行为与法院一审判决结果有较大偏差,引发舆论关于“学校处分大于法”的质疑,大量网络意见领袖和网民为肖某某发声,考研名师汤家凤认为武汉大学应该撤销对肖同学的处分并且道歉;澎湃新闻通过采访多名法学专家认为,学校认定事实和司法机关不一致,应以司法机关为准;微博话题#纠正偏差是对学生权益的基本尊重#获1290.4万次阅读量和3.1万次互动量(截至8月6日11:30),引起广泛共鸣。

  与处置结果的纠偏伴随出现的,是公众对校方处理校园冲突、纠纷的相关程序和机制的质疑。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校方不仅要重新审视此前的处分决定,还应说明当初处理该学生时,是否真正做到了依法依规,抑或只是为了平息舆论。”据大河报报道,2023年7月事发后,杨某某多次与肖某某的辅导员就此事进行交涉,得到了“学院需进一步调查”“无法证明性骚扰”等回复,出于自我信息的保护和对肖某某家庭背景的怀疑,杨某某无法对校方形成信任,在10月将事件在网络公开,舆情发酵2天内,武汉大学发布对肖某某进行处分的通报。处分发布后,媒体对肖某某母亲的采访也引发了公众关于校方“为舆情降温”而处分的不满,舆论认为学校“未审先判”、仓促处分,伤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8月1日,武汉大学发布通报称,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关注问题,已组建工作专班,正在对肖某某纪律处分、杨某某学位论文等进行全面调查复核,并将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校纪校规、学术规范作出相应处理。澎湃新闻评论认为,当初对肖某某纪律处分,以及杨某某学位论文,都存在明显争议,必须做出全面的复核,有误则当改,无误要讲清事实;有错要担责,无错要讲出理由。

  近年来,师德师风、校园冲突等事件频繁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在校园冲突相关事件经舆论放大之后,校方流程是否透明合规、处理机制是否完善合理,校方是否能够实事求是公布事件真相,是否能够不被舆论裹挟,真正做到正视并保护每一位学生的正当权益,都将在舆论场受到审视和质问。一旦处置不当、流程不明,都必然会消耗公众对学校乃至教育系统的信任。

  新京报认为,高校“快速介入调查”与“客观审慎下结论”是两件完全不冲突的事,只要依法依规处理相应事件,结论自然就能经得起各方审视。互联网时代,舆论场中冲突频发的高校该如何平衡监督压力与求证事实的关系,怎样建立合理完善的应对机制,值得深入思考。

  舆情焦点二:“诉诸舆论”维权后果难测,“没有赢家”的结局不断加码

  杨某某选择诉诸舆论为这场校园纠纷的处置赋予了杠杆效应,凤凰网指出,本案最刺眼的,或许不是事件本身的是非,而是持续至今的网暴对当事双方的绞杀。

  随着事件进展,舆论风向在变化,从“性骚扰案”到“诬告案”,舆论有意通过改变话语表述指向的方式在舆论场还肖某某清白,但肖某某由于被“开盒”所遭受的实际伤害却一时难以弥补。据媒体报道,肖某某全家遭遇谣言中伤和网络暴力,肖某某被确诊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杨某某当下正处于舆论“下风向”,毕业论文质量备受争议,自身行为遭遇嘲讽和辱骂,涉事双方都在舆论的漩涡中受到冲击。

  中国经济网评论称,“诉诸舆论,效果立竿见影,但其结果可能是无序的、不可控的。校方易受舆论裹挟,把平息舆情置于事实真相之上,诉诸舆论的不可控和无序,同样作用在原告身上;个人应当实现从‘舆论思维’到‘法律思维’的转变。”

  法律意义上杨某某是否有意诬告有待商榷,但要谨防因个案的争议挤压其他真正遭受伤害者维权的空间。《河南日报》在报道中指出,反思此次事件,不仅需要谴责网络暴力,而且有必要重申“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网络是非观。

  舆情焦点三:从情绪正义到制度正义,公众对法治公平的深层渴求

  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针对此事在微信公号中发文称,当下的舆论场正处在一个“委屈者情绪”的时代,“委屈者情绪”是破解这个时代舆论翻车与流量出圈的一个密码。杨某某一开始在互联网的指控之所以饱受关注与同情,是因为她的受害者身份,在学校面前,公众天然认为学生处在弱者的位置,对杨某某维权的支持承载了公众追求正义的情绪。深究其中产生同情与共鸣的前提,是公众建立了关于强弱地位的假设,公众潜意识认为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不存在和高校平等对话的地位和机会,因此,当事件曝光时,公众的“情绪正义”喷薄而出。一审判决后,杨某某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嚣张言论”促使公众对双方身份的感知发生反转,“委屈者”身份破碎,引发公众对杨某某“不得理还不饶人”的审判与谴责,为“情绪正义”提供了另一个出口。

  更值得注意的是,“委屈者情绪”的背后,体现出了网络空间对法治公平的深层渴求,一方面,公众期待司法程序还原事件真相、期待法律程序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司法和制度建设在增强公众关于个体的法律尊严和权利感知、营造良好的司法生态等方面任重道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