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病患注射头孢去世,舆论追究医院管理责任
【案例概述】
近日,湖北19岁女生陶兰(化名)因注射头孢过敏死亡事件引发热议。据多家媒体报道,4月15日,陶兰因腹痛前往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西陵院区就诊,被诊断为肠胃炎。其在输注头孢曲松钠时因过敏休克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于4月20日抢救无效离世。此后家属查看监控时发现,陶兰输液时,护士为其输上头孢后匆匆离开,4分钟后陶兰出现身体不适,曾起身呼喊,但没有医护人员在场,随后陶兰拔针自救,昏迷在输液椅旁。
4月24日,宜昌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出具调解协议书,双方达成协议。医方向患方一次性补偿,包括但不限于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抚慰金、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等所有费用;并承担患方此次住院医保报销后的所有自费部分。
5月7日,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工作人员表示,当地卫健委已牵头成立调查小组,“各个部门都在积极处理这个事情”。
5月8日,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副院长等三人赴荆门市陶兰家中致哀,向家属致歉,并承认医院存在管理疏漏,承诺将强化管理制度。
5月9日消息,目前涉事医生已被暂停职务,相关监管部门仍在进行调查,后续将依据调查结果追责处罚。
【舆论透视】
?头孢皮试必要性与医护监护责任为医患争议焦点,院方回应激化“程序正义VS生命至上”的舆论对立
梳理发现,患方和医院对于此次事故的责任界定和处理态度颇有争议。患方家属认为是医院的疏忽导致了这场事故,因此希望医院除了补偿外还应道歉。但双方在多次协商过程中,医院始终不同意道歉,医院医患关系科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医院是出于人道主义与患者家属调解,而不是认为我们存在过错”。宜昌市卫生健康委医政科工作人员回应称,医疗事故不以医院评价为准,也不以患者评价为准,需要做鉴定,但因医患双方均未申请相关鉴定,因此无从谈论对错与责任划分。
患方和医院争议的焦点在于,使用头孢前是否需做皮试,以及使用头孢后的一段时间内是否需要医护人员观测患者身体状况。家属质疑,医院没有给死者做皮试,使用头孢后护士离开没有进行看护,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周边无医护人员被迫拔针自救。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西陵院区医患关系科工作人员回应称,不做皮试没有不妥,没有规定要求使用头孢一定需要做皮试(提供了相关循证证据),且医生和护士需要为多个患者做治疗,并非单个患者的特护,不存在无医护人员的情况。
院方此回应进一步加深了舆论对立情绪。其一,回应聚焦技术规范而淡化人文关怀,未对患者死亡表达共情,加剧公众对医院“冷漠推责”的负面认知。医疗纠纷中,公众更关注机构是否展现责任担当与同理心,而非单纯强调流程合规性,院方未同步传递“制度虽合规,但治疗过程存在疏漏”的改进态度,导致舆情升级。其二,院方未主动公开关键证据(如护士巡查记录)及内部调查进展,仅以“无特护义务”解释离场行为,未能消解公众对监护缺位的质疑。舆情管理中,透明化、细节化的信息释疑是重建信任的核心,模糊回应反而引发“避重就轻”联想。其三,回应将责任归因于“制度无强制要求”及“医护工作常态”,但未承认院方在急救机制上的管理疏漏,与后续副院长致歉时“承认管理问题”的表述矛盾,削弱危机应对的公信力。红网文章表示,家属的追问仅得到了“不做皮试是合规操作”的冰冷辩解;陶兰生命垂危之际的“呼救未果”也被回应以“非单个患者的特护”,这种试图用“行为合规”消解责任的回应逻辑,暴露出的不仅是个案中的责任缺位,更是部分医疗机构“重免责、怕担责”的倾向。
?舆论聚焦头孢菌素使用合规争议背后的医院管理责任,医疗机构应注重制度刚性与人本关怀的双轨构建
舆论深度探讨患方和医院争议的上述焦点问题,相关观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均规定,头孢菌素使用前非必须皮试。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明确指出“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前常规进行皮试”,除非患者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Ⅰ型(速发型)过敏史,或是药品说明书规定需进行皮试。从目前的主流观点看,头孢菌素使用前不必须实施皮试,一方面是由于这类药物的过敏反应非常少见,另一方面,皮试在这类药物中“假阳性”和“假阴性”都很多,无法作为依据。
二是认为涉事医院存在管理漏洞。业内人士指出,根据《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门诊静脉输液治疗管理,严密监测并及时处理门诊静脉输液治疗的不良反应。《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同样规定,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定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输液反应。有律师发声表示,医生不了解患者是否对头孢过敏未采取皮试可能符合医疗行业规则,但是依据医疗常规和保障患者安全原则,医护人员使用头孢后应在合理时间内密切观测患者以便及时发现过敏等不良反应并处理。医院不能以治疗多个患者非特护解释医护不在场而免除责任。
此次事故带来的启示教训是,医院应进一步完善院内相应的诊疗和管理规范,同时积极构建系统性风险防控机制。一方面,优化输液区智能监测设备配置等急救响应机制,以“制度补丁”化解“合规但致死”的伦理性质疑。另一方面,以“规则+共情”双轨回应争议。面对“不做皮试合规但患者死亡”的舆论争议,院方应主动联动权威机构解释国家规范的科学依据,同步承认急救监测流程的不足,通过“规则刚性+人文柔性”平衡公众对程序正义与生命安全的双重期待,避免陷入技术辩驳与道德批判的割裂。
- 2025-05-08男性患上妇科病?医学论文不能沦为样子货
- 2025-04-28“孤独的树”去留引争议,基层治理如何实现与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 2025-04-28从“银行门口抢钱”到“抢银行”,银行如何提升谣言类舆情风险防控能力
- 2025-04-28“招聘备注”曝光意外收获好评 医院妥当处置彰显舆情应对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