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万元“买”国企工作?小心求职陷阱!
近日,甘肃兰州警方破获了一起,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和党政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的特大系列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8000多万元,被骗的学生超过400名。
案情回顾
案件一
今年6月,报警人小刘称,2022年其父母在饭局上认识了一名“热心人”,称可以花钱找“关系”把小刘安排进一家兰州的国有企业。在“热心人”的一再保证和“铁饭碗”的诱惑下,小刘父母东拼西凑了24万元,分3次打给了对方。
接下来,小刘真的陆续进行了体检、培训、岗前考试、面试,“老师拿的卷子就像正常考试,有档案袋、密封条……”她按照要求辞去了原来在医院的临时工作,回家等待正式入职的消息,却迟迟没能入职。再三催促无果后,小刘最终选择报案。
图片来源:兰州市公安局
案件二
被害人小陈在所谓“中间人”的帮助之下,交了20万元,很快就经过了岗前培训,并以实习的方式进入了兰州的一家央企。这名中间人还答应他,实习期结束之后,他可以转正成为企业管理岗员工。
然而一年的实习期结束,当他询问“中间人”为何自己还没转正时,对方均以各种理由搪塞推诿。
后来小陈发现自己并未成为该企业正式员工,只是与该公司签订了劳务派遣合同,所谓转正纯属空头支票。
图片来源:兰州市公安局
调查研判
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抽调警力成立专案组,
经过警方调查发现,
一个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和党政事业单位对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团伙逐渐浮出水面。
所谓入职前的流程,
均是造假,
包括假劳动合同、假公章、假培训老师……
图片来源:兰州市公安局
案情进展
目前,
该团伙20名核心骨干成员全部落网,
已追回1000多万元被骗资金,
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当中。
全流程造假,诈骗为何能屡屡得手?
近年来,求职者因“花钱办工作”而陷入骗局的案例屡屡见诸报端。
求职骗局,往往以进名企、拿高薪为诱饵,采用虚假宣传配合社交圈“杀熟”的方式,骗取高额费用。令不少求职者钱财、岗位两空,甚至生活陷入困境,对就业市场危害极大。
防范求职诈骗,确保求职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综合施治。
首先,求职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遇到有人主动提供帮助,声称有“门路”,只需花钱“打点铺路”时,务必提高警惕。找工作要通过正规途径、合规流程,不能明明发现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仍然心存侥幸,寄希望于万一、或许能办成,给骗子留下可乘之机。
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健全求职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维护求职者合法权益,保障求职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加强行政许可与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之间的沟通衔接,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招聘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此外,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对于可疑的招聘信息和企业行为,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倡议高校和社会组织加强对求职者的求职培训及反诈宣传等,也有助于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警惕6个招聘陷阱
一、“黑中介”:指某些非法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变相收取各种名目费用。
求职者要核实中介机构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是否包括职业介绍业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二、“假兼职”:指某些诈骗人员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赚钱、刷单返现等幌子进行金融诈骗。
求职者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差事”,应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就业观。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和支付宝密码等信息,不要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三、“乱收费”:指用人单位或者中介机构以工作为名收取报名费、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费等费用。
求职者谨记,应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费用,对于将先交报名费、培训费等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都要谨慎对待。入职体检通常都是要求求职者自行到二甲以上医院进行,正规单位不会代收体检费用。
四、“扣证件”:指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借保管或经办社会保险、申办工资卡等业务名义,扣押求职者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等个人证件原件。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利扣留他人证件原件,求职者不要将证件原件交付他人,如有需要,仅向有关人员出示即可。需要提供证件复印或者影印件的,要在合适位置注明具体用途。
五、“培训贷”:指某些培训机构将高薪就业作为诱饵,向求职人员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
六、非法传销:指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缴纳费用或者以购买商品等方式,取得加入或发展他人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求职者要了解国家有关禁止传销的法规规定,掌握识别传销的基本知识,自觉抵制各种诱惑。
本文综合兰州市公安局、央视新闻等。
- 2024-06-05兰州市5所中学小升初派位录取1905人
- 2024-06-05兰州:6月7日-9日、6月16日-18日,这些人可免费乘公交、地铁→
- 2024-05-28被兰马吸引,被兰州“圈粉”!各地网友热评兰马
- 2024-05-27交钱可以确保小升初派位录取成功?兰州市教育局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