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鸡排哥”走红,城市管理者如何将个体流量融入地方发展肌理?
近日,江西景德镇一位售卖炸鸡排的摊主李俊永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被网友亲切地称为“鸡排哥”“景德镇鸡排主理人”。其走红并非偶然,他凭借稳定的出摊时间,差异化的服务流程,以及幽默风趣的互动方式在顾客心中创造了独特的“情绪价值”。走红后,李俊永摊位前常排起百人长队,获得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景德镇市昌江区城市管理局特别成立了专班,对现场秩序进行维护。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顺势接住了这波“流量”,十一假期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景德镇游玩。

网友拍摄“鸡排哥”摊位照片
探析“鸡排哥”走红深层原因
网络环境助推与朴素情感回归
“鸡排哥”靠着朴素而坚定的服务理念赢得口碑而在舆论场的迅速出圈值得细细品味。对其走红现象的解剖,除了“个人魅力”“服务用心”之外的个体因素,还应关注到以下深层次原因:
一方面,网络传播助推“功不可没”。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普通人提供了展示自我、分享生活的新渠道。李俊永的走红,正是得益于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他的言行举止被网友拍摄、剪辑、传播,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幽默句式的密集输送,本质是一种“低门槛情绪交付”。在算法机制下,具有“接梗潜力”和“可笑点抽取度”的内容在快节奏生活中天然更受用户青睐,“我要把它炸到位,不炸到位,我是无法原谅我自己的”“这种场面我还是在控制”“拿出你的袋子,我需要的是速度”“操作不谈出神入化,但是行云流水是一定谈得上的”等口语化段子散发着一种质朴感染力,把受众情绪娱乐与价值认同稳固地捆绑。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真诚与匠心的价值回归诉求感在当下舆论场呼声较高。随着餐饮行业过度营销与“套路”反噬的累积,用户对“真实感”的心理阈值不断提高。西贝公众号近日发布的一篇文章《7岁的毛毛: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被质疑为公关煽情文引发网民集中吐槽,印证了餐饮行业以“精致营销”来挽回客户口碑并非是万能钥匙。相反,“鸡排哥”对食材的严格把控、对制作工艺的精益求精,以及公开制作过程的坦诚姿态,都让消费者感受到了他的诚意和用心,成为其脱颖而出的关键。
“鸡排哥”走红带来新思路
城市管理者要做“隐身的搭台人”
如果说“鸡排哥”的个人魅力和服务精神是引燃这股热潮的火种,那么景德镇政府部门的积极介入则犹如一股温和而有力的春风,巧妙地转化为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文旅发展的契机,为其他地方政府提供了借鉴的经验——适度托底与温和引导,可以将个人热度化为公共善意,既不为个人走红过度拔高,也不借影响城市管理之名进行打压,让真诚与秩序共同成为城市的气质。
个体走红往往带来人流快速聚集,与之伴生的是交通、排队、邻里关系、食品安全、应急响应等多维度压力。公共部门若以“一刀切”的方式急于控压,实则扼杀了市民社会自发生成的文化活力;若放任不管,又会将管理成本转嫁给周边居民与商户,最终削弱城市好感度。
托底并不等于包办,而是通过最小必要干预,为公共秩序与民生安全提供底线保障。当地城管为“鸡排哥”在旧摊位附近安排了一处新的摊位,并派专人现场维护秩序,同时给临近的街道商贩发放垃圾袋,既减少了社会摩擦,又为个体的持续经营与口碑沉淀提供了稳定场域,使“热闹”能够转化为“长红”。
因此,“鸡排哥”的热度若停留于“打卡经济”,只会激化供需失衡与审美疲劳;如能被转译为地方管理的“公共善意”,便能在城市的肌理中生成新的软实力,形成治理上的良性循环。
该案例启示有关部门城市管理者可以作为“隐身的搭台人”,舆论沟通不必高调亮相,而应在关键节点给出理性阐释与务实措施,避免围观情绪走向对立与猎奇。在政策工具上,临时许可与弹性管理的组合比“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僵化逻辑更能涵养城市活力,这种引导路径能够帮助城市将偶发热点纳入长线治理,避免短期陷入到“流量来了、气质却走了”的尴尬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