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开水烫碗习惯说起 地域习惯缘何易成为舆情因子?
近年来,地域习惯日渐成为引发舆情的敏感因子。当地域习惯被公开质疑或贬低时,容易被解读为对特定群体的偏见或歧视,导致不同地域网民相互指责甚至衍生“地域黑”现象,进而引发地域标签化讨论,破坏社会和谐氛围。近日,中国精细化管理研究所所长、著名细节管理学家汪中求发布视频称对广东人用开水烫碗的习惯感到“恶心”,该言论掀起不小风波。

于情不通于理不合,越描越黑难灭舆论怒火
在2024年广东省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粤式早茶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开茶服务”明确可根据顾客要求提供热水和水盆,方便涮洗餐具,或为顾客提供餐具涮洗服务,这印证了广东人烫碗的习惯有理有据。支持烫碗的广东网民声援称,烫碗源于广东茶文化,喝茶前洗茶具、洗茶叶的仪式感延伸到餐桌,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有人从卫生角度补充,即便碗筷已被消毒,但谁也无法保证餐馆清洗流程毫无问题,化学清洁剂残留、塑料包装的灰尘等都需要通过烫碗来处理,烫碗是对自己健康负责、对生活品质有追求;其他地区的网民表示,虽然不是广东人,但认同烫碗更卫生。5月26日,《羊城晚报》“羊晚快评”发文直指汪中求言论不当,强调烫碗是广东地域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绝非其口中的那般不堪。
面对网民和媒体质疑,汪中求回应称,自己当时是在与朋友探讨饮食行业卫生标准,经国家指定正规消毒部门消毒且塑封的碗筷送到餐饮企业后应是让人完全放心使用的;可现实里,广东很多地方的人们用餐时仍要用开水烫洗这些碗筷,还把撕下的塑料纸和脏水倒在专门器皿里。用“恶心”一词是想引起社会对餐饮行业服务标准提升的关注。此外,他指责部分网民歪曲事实、断章取义,恶意剪辑传播,并呼吁报道此事的媒体要有职业道德。

汪中求的回应不仅没能平息争议,反而被网民驳斥“尊重是相互的,连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公众人物素养”“自己说话不加思考,还怪别人歪曲”。
参与者心态
身份认同、情绪化表达、互联网传播
涉地域习惯舆情的出现说明公众关注这些差异,可能出于好奇,也可能为了护短。观察发现,涉地域习惯舆情的参与者心态多元:
地域文化浸染下的身份认同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是现代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此过程中,身份认同是构建公共秩序的一个关键元素。涉地域习惯舆情中同样存在这类情况。以汪中求对广东人用开水烫碗的习惯感到“恶心”为例,汪中求是江西九江人,有自媒体据此分析称,江西饮食更注重器以载道,景德镇瓷器的繁复纹饰、筷子摆放的“七寸六分”规矩,均体现对秩序的尊崇;广东茶楼“明档厨房+自助烫碗”的模式将部分卫生决策权交给消费者,广东人自带餐具的数量比江西人多,反映出广东人有更强的个体卫生意识。虽然这一说法值得商榷,但折射出地域饮食文化差异导致身份认同感有别,江西人对茶楼文化浸染下自带餐具、用开水烫碗等习惯相对陌生。
刻板印象下的情绪化表达
个人对超出经验范围的习惯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先入为主接纳自己认知以内的理解,对不熟悉的习惯更易产生刻板印象。例如,大理古城商贩使用市斤秤引发外地游客对称重标准的质疑,进而出现云南博主称外地游客为“憨鸵鸟”、外地网民起而攻之“敢去云南旅游的人本身就很厉害了”的骂战。双方情绪激荡,夹杂着云南本地人对外地游客的偏见,以及外地网民认为云南旅游业宰客成疾的刻板印象。
互联网传播对心态的引导作用
互联网传播过程中,一些群体心态往往被放大,原本处于围观位置的网民一旦接收更多涉地域习惯的信息,参与感或同步增强,从围观争议到加入讨论,进而形成群体情绪的极化。比如,“山西午休”的讨论最初集中在小范围的社交媒体上,多为山西人的自我调侃,话题经自媒体《中国第一「睡省」,尴尬了》、主流媒体《为什么山西人这么爱午休》等文章的深度分析后,加深了更多网民的话题性、标签性讨论。
地域习惯差异普遍存在
理性对话方能减少对立
涉地域习惯的争议,本质上是文化多样性与部分群体固有认知的冲突。近年来,山西因午休习惯被称为午睡大省,“山西式松弛”的群体心态引发讨论;东北人不踩井盖似乎成了基因密码,一些外地网民质疑这是“迷信霉运说”;云南部分地区习惯使用市斤秤,引发外地游客和本地网民的骂战……相关话题进入舆论场,由地域习惯衍生的区域样本发展到公众讨论话题,本身也是单一标准进入多元文化场域的过程。
面对涉地域习惯类舆情,可以从共识构建、跨地域服务适配、社会倡导包容性舆论生态等维度入手,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促进理性对话,避免地域对立:
其一,丰富习惯认知与共识构建
习惯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应对相关舆情的核心在于用理解代替批判、用对话代替对立,丰富习惯认知、重视共识构建。
其二,企业与公共服务的跨地域适配
涉地域习惯类舆情中,如果涉事主体牵扯企业或公共服务组织,应从“提供服务”向“优化服务”的方向转变,提升跨地域适配度,压缩引发舆情的空间。
其三,区分“事实争议”和“情绪宣泄”的舆情性质
一些涉地域习惯类舆情始于事实争议,如云南部分地区习惯使用市斤秤,由于关涉外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存在天然引发舆情的可能;而更多涉地域习惯类舆情始于情绪宣泄,如汪中求对广东人用开水烫碗的习惯使用“恶心”一词带有个人偏见,区分二者差异才能对症下药。
其四,专家/意见领袖应警惕涉“文化相对论”言论
“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部分专家/意见领袖未能遵循“文化相对论”理念,凭一家之言发起微博话题或议程设置,容易调动舆论情绪。
其五,推动地域文化的正向传播
地域文化的差异并无优劣之分,面对舆情苗头,既要避免小争议升级为大冲突,也可运用和而不同的智慧,推动不同习惯成为社会文化的活力源泉。
其六,社会倡导包容性舆论生态
社会应加强构建多元包容的舆论生态,媒体报道时要避免使用地域标签,平台算法需减少此类信息的流量倾斜,公众应警惕地域刻板印象的传播,共同建设包容性舆论生态。
- 2025-07-28烧烤料理师、旅拍定制师、咖啡加工工……新职业频出意味着什么?
- 2025-07-25暑期社会实践,安全链条岂能断裂!
- 2025-07-07无人机“飞手”培训:热潮需要冷思考
- 2025-07-03管住“砖家”,防止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