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观察

从“低能量老鼠人”透视青年群体情绪表达图谱

2025-07-24 09:09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今年年初,“90岁自律女生高能量的一天”视频内容火遍全网,视频中记录了90岁的“梅英阿嬷”从早忙碌到晚的充实生活,其进入鲐背之年的高精力状态令许多年轻人都自叹不如,相关视频也圈粉无数,目前账号已有超百万的粉丝量。

  另一边,博主“提莫西”从2024年底开始发布“英留老鼠人一天实录”的视频内容,带来一波“老鼠人”的创作热潮,包括日夜颠倒的作息、仅能维持生命体征的饮食、清醒时绝不放下的手机等基本要素。

  人民众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低能量老鼠人”相关话题传播热度持续走高,话题总传播量超过140万。

  逐步走高的话题声量,既有前述创作者的影响力加持,也依赖于新创作者力量的持续注入。3月,媒体对于“老鼠人”现象的关注,助推话题进入公共舆论场,引发大量讨论。

  在“低能量老鼠人”相关视频中,拖延、懒散、颓废为典型风格,却引发一众网民强烈共鸣——许多年轻人自嘲称“终于找到了可以闯的赛道”“简直演我精神状态”。由此显露出的青年群体情绪表达与社会心态变迁的最新表征,值得各方关注。

低能量何以被“确诊”为“老鼠人”?

符号解码与话语解构

  “低能量”与“老鼠人”何以产生意义上的相互关联?从其演变过程来看,“低能量”形容的是精力不足、行动力弱、回避社交等生活状态,甚至洗澡、拆快递都要在心理建设后才能进行;“老鼠人”一词则最早源于贴吧,形容像老鼠一般蜷缩在阴暗角落里的人,后被B站up主“抽象带篮子”进一步塑造为网络热梗。另外,画师“砂糖仙贝”通过创作老鼠人形象对其进行符号化表达,助推IP声量及热度实现破圈式增长。

  从内涵来看,“低能量”与“老鼠人”多用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表达,以自我戏谑的方式将生活压力转变为集体幽默,在共振下成为年轻人情绪表达的崭新符码。而在话语叙事上,“低能量老鼠人”提供了低能耗生存的另类观察视角,证明了“低欲望”“逃避”等退出姿态不失为应对社会压力的多元选择,挑战了社会主流价值对“积极生活”的单一定义。从词语调性来看,“低能量老鼠人”也与“躺平”“摆烂”等词语不同,其更多是一种自我嘲弄,幽默化的表达,消解了抵抗行为的严肃性,因此更易形成泛化的传播热潮。

“低能量老鼠人”走红背后

对社会时钟的反叛与疏离

  年轻人为何热衷于自我诊断为“低能量老鼠人”并以此寻求情感认同?

  从现实层面来看,年轻人普遍面临较大的学习、工作及生活压力。《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忙到停不下来,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使得松弛感成为稀缺资源。在“效率至上”的社会导向中,“低能量老鼠人”的自我嘲弄与消极评价为年轻人提供短暂的喘息空间。

  继续向下探求,对社会时钟的抵抗也可被视为“低能量老鼠人”盛行的重要原因。所谓社会时钟,通俗讲就是“什么年纪做什么事”,仿佛人生只有按照时钟刻度推进才算圆满。对社会时钟近乎偏执的追求使得年轻人不得不在毕业工作后就立刻面临成家立业的问题,这也是许多年轻人压力的来源。从这一层面来看,成为“低能量老鼠人”,就可以通过昼夜颠倒的“阴间作息”、与社会期望背离的消极表现等重新掌控生活节奏,以此抵抗社会时钟,缓解内心焦虑。

社交媒体展演背后

集体认同的凝聚与传播陷阱

  “低能量老鼠人”之所以能够形成网络迷因,除了现实压力及社会心态的作用外,社交媒体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创作者通过社交媒体呈现“低能量”状态:躺平卧倒的姿势、昼伏夜出的作息、糊弄了事的饮食、寥寥无几的社交等,总有一个瞬间可以引发共情。当共情带来足够可观的流量效应后,创作者会持续推出系列内容,尽可能延长传播周期。

  对于用户而言

  “低能量老鼠人”的内容使其迅速找到同好,产生“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的安全感,并以此强化对自身行为的认同。在相关内容的互动区,分享自己“低能量老鼠人”的经历,形成集体“确诊”宣言,虚拟社群及圈层由此形成。另外,用户创造的用灯泡识别同类的方式也成为网络热梗,以此强化身份认同、建立信任纽带。

  平台形成内容聚合

  平台围绕“老鼠人”创建各类话题标签聚合内容,并通过算法精准进行视频投放与推荐。以抖音平台为例,其关于“老鼠人”的话题多达十余条,单一话题播放量达14.7亿次,可见该话题传播范围之广、用户参与度之高。

  然而,在居高不下的热度之外,也有受众质疑部分创作者并非真正的“低能量”状态。视频中多次切换的机位、丰富精致的社交生活、刻意制造的颓废感,被形容为“低能量内容背后的高能耗”。当表演与真实的边界被模糊,“低能量”将逐渐沦为流量工具,无法触发深层次共情,反而会造成审美疲劳。另外,还有观点指出,“低能量”与“高能量”并非完全区隔,也不是固定标签,而是个人因价值取向差异而形成的动态选择,因此不宜简单归类或评价其优劣,避免将低能量等同于摆烂、放弃生活。

  “低能量老鼠人”可被视为当代年轻人应对结构性压力的生存策略,是社会心态变迁与传播生态等多元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应正确认识其背后反映的群体情绪及心态变化,将消极抵抗转化为社会支持力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