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企业舆情

知名私募基金创始人离职变“舆论战”,“互撕”消耗公司品牌价值

2025-06-30 10:01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6月10日,知名量化私募上海靖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范思奇发朋友圈,表示将卸任该公司基金经理职务。12日,该公司在官方微信发布公开声明表示经营正常。22日,范思奇以《十年努力,一朝背刺》为题再次发文称,一场“精心策划”的、提前9分钟通知的股东会,把他从该公司踢出去了。随后该公司接受媒体采访表示,范思奇未与公司协商擅自宣布卸任和清盘等,按照章程停止他的权限,不存在夺权。相关信息迅速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微博上形成#知名量化私募基金经理范思奇卸任# #知名量化私募实控人宣布清盘# #知名量化私募创始人称遭背刺出局# #靖奇投资回应创始人称遭背刺出局#等多个话题。

相关回应截图

  核心创始人内部矛盾公开化

  引发舆论担忧

  事件引发关注的直接原因主要在于范思奇将内部矛盾逐步发布到网络上,引发投资者和舆论的担忧和关注。起初,范思奇宣布卸任引发业内小范围关注,舆论猜疑情绪累积;紧接着范思奇第二次发文,言辞激烈,直指内部矛盾,媒体纷纷以“内斗升级”等吸睛标题报道事件进展。同时,本次事件波及的基金产品和投资人范围相对较广。范思奇在行业内的较高知名度与“被踢出局”的舆论弱势地位形成反差,加之两位创始人“反目成仇”的戏剧性发展,刺激舆论热度上升。

  除对事件本身外,舆论还关注事件造成的影响以及暴露出的行业共性问题。有媒体表示,范思奇离去,靖奇投资的公司股权或面临进一步调整,其所管理的基金产品也将进入清盘流程。范思奇离职带来的影响或加剧舆论和投资者对该公司经营情况的担忧情绪。还有媒体依据本次事件延伸解读私募行业公司治理问题。如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发文表示,此事暴露出私募机构存在的公司治理问题。建议证券私募管理人优化股权结构,科学设计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加强信息披露。

  声明表述瑕疵加剧矛盾

  回应效果不佳

  该公司第一次公开声明中澄清了“经营正常”“清盘仅限范思奇个人自营基金产品”等关键信息,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谣言传播空间。但声明中有几处用词瑕疵值得警惕:一是发布声明之前网络上并未有范思奇身体状况出现问题的确定性信息,声明结尾处突然“无中生有”祝范思奇“早日恢复健康”,引发市场对创始人状态的猜测。范思奇本人更是在其第二次发文中直接质疑此说法是恶意中伤。二是声明中“充满信心”“百分之两百”等程度词或给舆论“用力过猛”“心虚”的观感。在已经引发舆论或投资人怀疑情绪的时候,“自说自话”式表态“自证”可能起到负向效果。

  此外,该公司接受媒体采访的回应方式和内容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该公司以“某股东”“相关人士”等身份接受媒体采访,导致媒体报道回应信息时显得比较混乱,且“对公司造成特别大的影响”与第一次声明中“对公司没有造成影响”内容存在出入,无法达到预期处置效果。二是爆料细节刺激舆论进一步发酵。关于范思奇“擅自清盘,删除数据”等细节的公布,为公众提供了讨论物料,放大舆论想象空间,加剧舆论和投资者对公司经营状况的担忧。

  提升回应水平

  化解高管纠纷类舆情风险

  目前双方“各执一词”,均表示交由律师或专业人士跟进处理,事件发展未完待续,不排除后续双方可能还有进一步的“论战”或诉讼程序等,随着相关信息的进一步爆料,舆情或呈现长尾效应。该公司经营情况、控制权争夺结果等话题或将慢慢消耗公司积累的声誉资本,打击舆论和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整体来看,涉事基金公司需在持续关注舆论战引发舆情风险对公司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断提升自身内部治理水平的同时,加强舆情风险管理能力。按照监管要求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同时避免因公开回应内容出现攻击性内容等不当表述引发舆论质疑等;若采取非公开声明,需注意保持统一口径,确保媒体报道中的相关回应信息内容一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