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聚焦

天然溶洞变“垃圾桶”,慈利仅清理垃圾还不够

2025-06-17 14:58 来源:人民网评

  “(垃圾堆积)有七八层楼那么高”“黑色污染物自洞壁滑落凝固成一层厚厚的‘黑痂’……”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一处天然溶洞遭人为排污,导致宝贵的溶洞变成“粪坑”。后续报道显示,当地目前已累计清理出约51吨垃圾。

慈利县东岳观镇彩球村大田坑溶洞内的垃圾(6月4日摄)。新华社发(向韬 摄)

  无论清理垃圾还是对相关责任人立案调查,都是对舆论关切的回应,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不过显然,清理不是终点,治理才是重中之重。

  首先需追问,天然溶洞为何变身“垃圾桶”,巨量垃圾究竟从何而来?从报道可知,由于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当地各乡镇、村庄的垃圾运输车、垃圾桶等环卫基础设施不足,“随意倾倒、堆放垃圾问题明显”。应该说,这些问题确实需要解决,但不该成为放任溶洞变身“垃圾桶”的借口。

  众所周知,国家近年来一再强调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力度。比如,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行动目标,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水平有新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

  随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发布通知提出,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即便是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也要有新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当地对农村随意倾倒垃圾缺乏有效治理,对溶洞变身“垃圾桶”缺乏有力遏制,实在说不过去。

  反思溶洞变身“垃圾桶”事件,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固然重要,坚持实现源头治理更为重要。而源头治理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提升垃圾处理能力。

6月4日,专业人员准备进入慈利县东岳观镇彩球村大田坑溶洞进行清运作业。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湖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赴慈利县督导溶洞污染整治工作,要求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短板弱项,深化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健全生态恢复和管理长效机制。无论补齐短板还是健全长效机制,都是坚持源头治理的深刻体现。

  此外,有专家建议,在类似慈利这种生态脆弱地区开展养殖等农业活动时,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做好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养殖密度,规范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这也是切中现实、富有洞见的好建议。总而言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需从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着手,稳步推进,走深走实,步步见效。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事关美丽中国建设。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质量水平不高,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为此,就要花大力气去改善,用真行动来改进。

6月3日拍摄的慈利县东岳观镇彩球村大田坑溶洞(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治理溶洞变身“垃圾桶”问题,除了对垃圾进行科学清运、高效清理,更要切断污染源头。以此次事件为镜,将生态保护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防控”,补短板、强弱项,方能守护“喀斯特明珠”的自然之美,更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人民得享发展福祉。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