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放弃公关”背后的公关本质
在刚刚过去的“3·15”晚会中,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再度被曝光一系列问题,包括无病乱修、小病大修、乱收费、坑骗消费者等。报道一出,有大量消费者在相关话题评论区讲述自身遭遇,话题参与度较高。

针对晚会曝光的高价维修乱象,啄木鸟官方回应媒体称,对维修师傅有严格投诉流程,若情况属实将严格处罚。
被曝光当晚,啄木鸟官方账号发布回应称,将对报道情况进行彻查,并第一时间宣布彻查结果。

同日,啄木鸟再度发布声明称要放弃公关,每天发布一条整改声明,每天公开一项整改进展,直到所有问题被彻底解决。

3月16日,啄木鸟官方发布整改承诺书,提出六条整改措施,涉及核查投诉订单、价格透明化改革、维修工程师管理、工程师收入结构调整、用户举报违规等方面。

3月17日,啄木鸟发布整改进度公示,称已核实确认8655个争议订单,完成服务项价格整理,将开发上线“小病大修”举报及“DeepSeek帮忙问价”功能。

对于媒体曝光的啄木鸟维修平台乱象,大量消费者表示深受其害,纷纷现身说法,讲述被“坑骗”的经历。这种“群起而攻之”的态势并不多见,反映出啄木鸟维修平台的市场风评不甚乐观。或许正因如此,其在被曝光后火速作出的回应才受到广泛质疑。在“有图有真相”的声讨声中,啄木鸟不得不直面自身问题,提出多项整改措施,但仍未获得消费者谅解,反而被认为是“鳄鱼的眼泪”,其所使用的“放弃公关”话术更是成为舆论焦点,被质疑系“破罐子破摔”。
实际上,“放弃公关”的动作仍属于公关范畴,可视为去公关化的公关策略。为何由啄木鸟使用却引发强烈反弹?背后更深层次体现的是话术与情绪的博弈。
01啄木鸟为何“放弃公关”?
除了消费者对企业问题的强烈声讨外,啄木鸟的首次回应被批套路化、模板化,这可能是其“放弃公关”的原因之一。在理想状态下,“放弃公关”不仅可以呈现“真诚、不作秀”的姿态,降低舆论对传统公关话术的抵触情绪,还可以利用“放弃公关”动作所形成的话题效应来转移舆论焦点,便于后续进行冷处理。
对于啄木鸟而言,其一方面希望通过“放弃公关”塑造破釜沉舟、决心整改的真诚形象,试图以低姿态寻求消费者共情,对冲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放弃公关”的话术的确鲜有企业使用,因此能够在舆论场获得较高关注度,以新议题覆盖企业旧问题。另外,“放弃公关”的背后是每天一条的整改声明,无形中将舆论焦点转移至如何整改、整改进度等话题,分散舆论压力,为舆情降温提供缓冲期。
02“放弃公关”何以引发诸多争议?
然而,舆论场对于啄木鸟“放弃公关”的反馈却不达预期,消费者不仅一眼识破“放弃公关”背后的公关本质,还普遍认为企业问题积弊已久,如不从根源上解决收费标准不透明、高比例抽成等痛点,无论何种公关姿态都无济于事。此外,还有媒体评论称啄木鸟曲解了“公关”的意思,将“公关”视为掩饰问题、搅浑水,认为其并非坦诚,而是无力反驳。
对于这样的舆论反馈,啄木鸟大概率是始料未及的。因为从企业角度来看,其整改措施基本覆盖了媒体及消费者反映的问题及乱象,似乎已经展示了企业担责改过的积极态度,“放弃公关”或许只是为了展示诚意与决心。但在消费者看来,一个多次被曝光却屡教不改的企业提出要“痛改前非”,可能只是为了应对企业危机的权宜之计,“放弃公关”因此会被视为自我感动的“行为艺术”。
由此可见,公关话术的设计需建立在洞察公众情绪的基础上。如果企业态度成为某一舆情事件中的关键,则可以通过巧妙设计话术来表现“真诚”,以消费者共情推动谅解;但当企业实际问题被大量消费者指摘时,则应着重解决实际痛点,且整改举措应当落到实处,否则将引来公众情绪的二次反扑。
回归到“放弃公关”的动作本身,其不失为一种危机公关的策略创新。但这一策略的最终成效,则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借机实现形象重塑。
03如何用“放弃公关”完成形象重塑?
在利用“放弃公关”策略实现形象重塑之前,应首先理解其核心逻辑。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传播手段,通过突出与传统危机公关套路的反差来引导公众重新建立品牌认知。与传统危机公关的反差,指的是脱离了套路化、模板化的公关声明,以实际行动取代空洞的承诺,以消费者可感知的体验改善取代标准化的道歉。另外,这一策略还可以避免品牌陷入被动回应的局面,通过主动设置新议题来引导舆论走向。因此,如使用得当,“放弃公关”的策略可助力形成新的品牌认知,实现形象重塑。
对于企业痛点
应以直接承认取代“刻意粉饰”。传统公关往往存在淡化危机的行动导向,可能出现推诿塞责、避重就轻等行为,而“放弃公关”则需主动承认问题,对情况属实的舆论批评照单全收,让消费者感知到企业整改的诚意。
对于整改措施
需以实际行动代替“高调声明”。让消费者感知到企业诚意只是第一步,后续问题的整改更为关键。如只是停留在口号层面,一旦消费者发现问题仍然存在,则会带来更大的公关危机,因此需通过切实改善消费体验来改变品牌认知。
对于整改成效
可借第三方评价进行隐性宣传。企业主动宣传整改成效难免被认为有“自吹自擂”的嫌疑,而由新闻媒体、网络意见领袖、消费者等第三方主体发声会更有可信度。因此,可邀请相关主体实地调研、体验,感受企业最新变化,由舆论场自发宣传来实现品牌形象更新。
- 2025-03-10便利店员工不雅动作事件引发食品安全忧虑 企业回应矛盾难平舆论质疑
- 2025-03-06“月薪5000就不要吃火锅”?巴奴火锅创始人争议言论如何影响品牌形象
- 2025-03-06复盘丨吉祥航空发放过期餐食 航司应对处置如何“一错再错”
- 2025-03-03上海仁济南院回应“护士给患者下跪道歉”医疗机构化解医患纠纷需从多角度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