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接入智能手机带来隐私泄露隐忧,多方共治是关键
近日,华为、OPPO、荣耀等手机厂商纷纷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试图在自研大模型基础上再度为智能手机应用插上技术的翅膀。这一技术发展新趋势不仅引发了舆论场的广泛兴趣,还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引发了代表委员的关注,如全国政协委员、安天科技集团首席技术架构师肖新光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等,针对大模型接入智能手机终端后的技术风险,提出了建议。
对于“AI+智能手机”的应用趋势,部分用户对新技术与新功能接受度高,但也有用户对此表示担忧,认为智能手机早已成为现代人社会关系及个人隐私的集合体,AI大模型可绕过第三方APP完成发微信、购票等行为,也就意味着可以无障碍地侵入用户的私人空间,其背后的技术滥用风险值得关注。
AI大模型接入智能手机的意义何如?
在大模型接入之前,智能语音助手仅能理解比较简单的用户指令,无法为用户提供真正的智能服务,而大模型所具备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深度学习能力可以实现用户体验的颠覆式升级。比如,大模型可以理解用户给出的模糊指令、多重指令等所指代的复杂语境,并实现语音、图像等的多模态交互。同时,大模型还可以通过读屏录屏等形式获取并分析用户的手机使用行为,甚至是个人生活习惯,为其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另外,大模型还有将手机变为便携生产力工具的趋势。用户可在手机上迅速生成文档、视频等多元内容,这是以往智能手机所不具备的创新功能。可见,接入了大模型的手机能够凭借一个终端满足用户日常需求的许多场景,有成为“超级入口”的趋势,这也可以解释各大手机厂商加速布局的原因。
AI大模型背后的技术滥用风险
在享受AI大模型带来的“类人化”交互体验的同时,也有观点指出了背后存在的问题与隐忧。3月11日,《法治日报》报道援引专家观点指出,手机智能助手接入AI多模态大模型后,可在绕过第三方APP授权的基础上,以识屏+模拟点击的方式实现各种功能,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隐私风险。

综合梳理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风险:
一是数据过度收集与信息流向的不透明
大模型可实时收集用户的语音、手势、表情等敏感数据,甚至可以获取支付信息、位置等隐私数据。对于如何获取这些用户数据,《法治日报》报道对“识屏”与“模拟点击”功能进行了介绍。所谓识屏,就是对手机屏幕进行截屏,然后理解、分析屏幕内容;而模拟点击则是利用手机系统的无障碍权限,这本是为残障人士打造的功能,却被部分手机厂商在未授权情况下默认使用。另外,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在AI手机时代,手机终端、大模型、APP及云服务均涉及到用户数据的处理及使用,数据流向及用途更难追踪。
二是端云协同模式存在隐私漏洞
当前,手机厂商搭载大模型主要采用端云协同的模式,手机端数据进行本地化存储,但复杂任务仍需上传至云端,如加密措施存在漏洞,则无疑会导致数据泄露。当前部分手机厂商对无障碍权限的滥用,更是加剧了这一担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实测发现,OPPO、vivo、荣耀手机的隐私政策里,无障碍权限的说明均不够清晰。这也意味着,当大模型可以未经授权调用无障碍权限时,用户将成为“透明人”,所谓的数据云端加密也就失去了意义,为用户隐私数据泄露埋下了隐患。
三是终端厂商对第三方APP应用数据安全的侵蚀
当搭载了AI大模型的智能手机可以直接调用第三方APP时,不仅会降低用户使用频率、影响应用生态建设,还带来数据控制权之争。《南方都市报》报道中提及,有第三方APP厂商认为AI智能体随意调用应用并获取数据信息,是架空了应用软件的安全机制,影响其运营模式。另外,手机厂商搭载AI大模型,可能会要求第三方APP开放数据接口,会带来数据使用与保护的诸多争议。
如何筑牢数据“安全门”与隐私“防火墙”?
AI大模型接入智能手机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更加广泛的应用之前,必须先解决可能存在的数据隐私泄露等问题。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安天科技集团首席技术架构师肖新光所言,面对AI与智能设备发展新形势,需由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协会推动手机厂商、互联网(含大模型)平台厂商、移动应用厂商和消费者协商,促进各方权责利的平衡,共同推进AI应用的行业合规,避免消费者权益受损。
对于手机厂商而言,需在用户知情同意的基础上使用无障碍权限等高风险功能,通过默认功能关闭、多次弹窗提醒等方式提醒用户潜在风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在两会期间表示,应充分保障普通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手机厂商可通过技术手段,在收集用户信息时予以明确提醒,在用户无法确定服务内容是否为AI提供时亦明确说明。
对于大模型过度获取数据或超权限操作等风险,有专家表示,手机厂商应限制所接入大模型的数据使用行为,不得将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开放给大模型使用。《南方都市报》报道认为,手机厂商可与大模型共同构建防火墙,比如可以在金钱交易等高风险场景中进行单独提示,由用户本人进行操作。
关于手机厂商与第三方APP的“博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介绍,手机厂商与APP为用户权限展开激烈争夺,涉及权限的定义、掌控及优先级划分等问题,应探索合理的权限治理模式。另外,手机厂商绕过APP授权直接调用相关功能的行为也被业内人士质疑可能涉及不正当竞争,因此在平台功能授权、用户流量占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争议。
AI大模型接入智能手机所带来的技术风险较为复杂,需由监管部门、技术专家、各方参与主体共同商定科学治理方式,方能让AI技术真正服务于用户体验,而非让用户平添更多的信息泄露困扰。
- 2025-03-10被曝有人在门店往火锅小便 海底捞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 2025-03-06当心“美托”的连环套!
- 2025-03-06零容忍!这次执法抓了40多人
- 2025-03-03私家车变装“公务车”太猖狂!“公务车贴”岂能随意买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