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句“怀民亦未寝”火爆出圈的社会心态分析
此前,苏轼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怀民亦未寝”持续在网络上掀起讨论热潮。原文中,苏轼睡不着去找自己的好友张怀民,发现张怀民也没睡觉,于是邀请他一起赏月,意在表达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如今,诗句被网民重新演绎,借此表达想拥有张怀民这样乐于分享喜忧,任何时候不惧打扰的朋友。有网民调侃称,过上了一种很新的纪念日,即“张怀民被叫起床941周年”,由此衍生出“大冰版‘怀民亦未寝’”等不同版本。微博话题“怀民亦未寝”和抖音上的相关视频受众广泛,随着“南京发布”“浙江宣传”等官方微信公众号的相继“入局”,也引发舆论对古诗词玩梗的讨论,网民纷纷回忆“那些年读过的语文课文”。


“怀民亦未寝”何以走红?
一是苏轼的知名度以及学生时期“熟读并背诵全文”的回忆,为“怀民亦未寝”的几何式传播奠定了广泛的受众基础,构成了舆论场上共同交流的语境。
二是网民围绕“怀民亦未寝”这一场景的二次创作,带动热度持续升温。梳理发现,2021年“怀民亦未寝”已火遍多个社交平台,网民就“张怀民是真没睡,还是被苏轼叫醒的”展开讨论,出现了“怀民已入睡,但被爱熬夜的苏轼强行叫醒夜游”的想象式评论,并制作了张怀民被叫醒的表情包。
三是“有一种友情叫‘怀民亦未寝’”“长大后才懂‘怀民亦未寝’的含金量”等话题引发情感共鸣。网民评价称,“月色常有,怀民不常有”,反映出当前人们对高质量友谊、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

图源:@人民日报评论
从古已有之的趣味集句,到古今混搭甚至是中西结合,玩梗古诗词将不同诗词里的语句拼在一起,形成了看起来毫无违和感的新诗句,成为互联网上的热门现象。对此,支持者认为,这种诙谐幽默的创新表达是对古诗词的二次创作,将古诗词与现代语境相结合,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反对者则认为,玩梗古诗词会误导不熟悉的读者,这是对文学和作者的不尊重,会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对古诗词及作者的创意改编,不仅拉近了古人和今人的距离,激发了网民的情感共鸣,也重新赋予传统文化以鲜活的生命力。不过,玩梗古诗词应注意把握尺度,不能过度恶搞或恶意曲解,避免出现泛娱乐化、消解文学严肃性的倾向。正如红网评论称,理性地看待这种现象,既要享受其中的乐趣,也要坚守文化的尊严。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时代的潮流中既保留住古诗词玩梗所带来的雅趣,又守住传统文化传承的底线,使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2025-03-10去一去“追星式创新”的虚火
- 2025-03-06代表委员的建议能被采纳吗
- 2025-03-06如何破解养犬管理难题?
- 2025-03-03侮辱、诋毁运动员,该受到法律惩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