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聚焦

大凉山支教研学乱象背后的风险分析及各方应对建议

2024-07-19 12:29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暑期既至,教育市场“支教研学”热潮风波仍未平息。此前,媒体多次曝光“大凉山研学项目7天支教费上万”等支教研学乱象,研学机构发布多年前拍摄或近年摆拍的大凉山学生境况不佳的照片和视频以博取同情,将全国各地的学生带进四川大凉山当“支教老师”,称“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

  对此,6月28日,凉山州教育、公安、民政、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等部门印发《开展全州社会支教研学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以半年为期开展针对“支教研学”商业行为的治理。媒体梳理发现,全国目前已有近20个省市发文明令禁止学生参加“商业支教研学”项目。但“支教研学”商业行为仍在以较此前更为隐秘的方式进行着。

  “支教研学”市场何以风起?

  “支教”本身应有的公益性,随着部分参与者“充实简历”“获得调研报告”“评奖评优”“申请国外大学”等个人需要的显露,逐渐被明显的市场需求蚕食。相应地,越来越多的中介公司、商业机构看到市场机遇,“功利式支教”服务应运而生。

  今年2月,《新华每日电讯》集中梳理报道“商业支教”乱象:收费8000元的“6天5夜支教项目”,其中一半安排是与支教无关的旅游和当地文化体验,但参与者可在项目结束后获得一张“义工服务证书”;部分申请海外名校或寻找工作机遇的年轻人,也藉此将支教视为“快捷镀金”渠道;甚至有“网红”以“海归支教女硕士”的身份标签,面向社会公众进行资金募集,但实际并未取得公开募捐资格。可见“支教”已沦为部分群体谋取个人利益的噱头和工具。

  “伪公益”外衣下潜藏多重风险

  对支教参与者来说,此类短期有偿的支教研学活动很难提供真正的成长,反而在个人经历审核阶段潜藏风险。微信公众号“新京报评论”指出:近年来,不少高校,包括海外高校都加强了对学生提交的背景材料的审核,如果学生提交的志愿者经历证明、助学报告是通过几天走马观花式的研学活动获得的,这不但不会为自己“加分”,反过来可能被认定为虚假材料、不诚信。

  对“受助学生”而言,支教本应为其带来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当地相对落后的教育水平互为补充。但据央视网微信公众号信息,不少商业支教研学团的支教老师并未达到教学水准,甚至有些“支教老师”就是小学生,教导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专业性不足的“老师”加上频繁的支教活动会打乱当地学生整体的学习节奏、增加当地教师工作负担等,因此很可能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出现断层,破坏学校原本的教育稳定。

  对于承接支教活动的地方,支教活动既是一种“公益”形式,又是当地的一个外宣窗口,商业支教的“伪公益”或许会使其难以摆脱长期的负面影响。媒体报道显示,部分研学机构组织的高价支教研学项目,为博取学生和家长的同情,将当地学生从原本窗明几净的教室聚集到刻意建造的活动板房里上课,这无疑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此举无疑会向社会错误地传递出当地“落后”“破败”的环境风貌,同时对其社会组织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形象带来损害。

  此外,“伪公益”行为的泛滥或将不可避免地降低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的信任程度,进而破坏社会整体的公益生态。

  商业化支教研学游亟待多方合力整治

  以“支教研学”名义开展的“伪公益”活动,已无疑是对项目参与者、当地学生及相关部门,甚至社会整体教育和公益生态的“三败俱伤”,其背后的风险以及对社会各方的启示值得关注。

  支教参与者

  应端正公益动机,同时提高辨识能力。在参与支教之前,学生应对于研学项目的可信度和完整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学会从多方面了解和评估其质量,不盲目追求公益证书或短期经历,这也是培养自身辨识能力的重要过程。对此,应保持批判性思维,对于项目发布的信息进行独立思考,不轻信未经证实的信息。

  受助学校

  应发挥能动性,对支教项目严格审查和实时跟进。无良研学机构得以成功开发商业支教研学项目,校方的默许、配合或难辞其咎。校方需与当地教育部门保持对接合作,对进入校园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必要时应当建立审核小组,从专业的角度对项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同时,对于确定开展的项目亦需实时跟进,主动参与到支教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中,确保项目的内容和形式适合当地学生的实际需要。此外,对正在开展的支教项目也应保持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支教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支教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和效果。在支教项目之外,更需重视本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减少对外部支教的依赖。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教育平台,来弥补当地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地方相关部门

  应加强市场监管,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市场监管、文旅、民政等部门作为“定海神针”,应加强对“支教研学”等项目的监督管理:制定明确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包括支教研学项目的内容审核、价格监管、志愿者资质要求等,以确保项目的质量和公益性,打击高价售卖支教研学项目等行为;对开展支教研学项目的机构进行资质审查,确保其具备合法的运营资格和相应的专业能力,对于不符合资质的机构依法予以取缔或敦促整改;推动信息公开透明,要求支教研学机构公开项目详细信息,包括资金使用、教学计划、志愿者选拔和培训过程等,接受社会监督;为学生、家长、教师、志愿者等相关方提供投诉渠道,及时收集和处理意见建议;各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共同维护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