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企业舆情

“茉酸奶”翻车,需要怎么反思?

2024-05-31 16:17 来源:新华社

  近日,一则新闻触怒公众:有记者卧底发现,北京多家“茉酸奶”加盟店存在使用过期原料、不使用效期标签、偷工减料等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立案调查,该企业多家涉事门店停业整顿。

  “茉酸奶”作为一家热销的网红茶饮品牌,如此长时间、多门店的安全失守,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需要全方位、全链条反思,查堵各个环节,织密织牢安全防护网。

  唯其如此,才能刹住食品行业不时发生的安全风险,重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1、原料过没过期,靠店长鼻子闻

  媒体暗访显示,“茉酸奶”涉事门店使用过期40余天的原料;更换效期标签,不按时报废原料,或根本不使用效期标签;常温存放应冷藏的水果,水果变色、出水后,仍接着使用;偷工减料,不严格按照配料表足量放料;用工不需要工作人员提供国家强制要求的餐饮人员健康证明……

  媒体的暗访视频显示,工作人员直言:“店长说没事就没事,她早上来的时候闻过。”“按效期来,几小时就得丢。成本太高,丢不起。”“顾客看不见就行。”“没事,喝不坏,顶多拉肚子,拉肚子他也以为是太凉了。”

  “茉酸奶”是一家现制酸奶品牌。其官方信息显示,全国门店已突破1500家,年销量达2100万杯。

  如此热销的品牌,使用过期原料糊弄消费者,漠视食品安全竟会到这种程度!如果没有这次媒体卧底曝光,很难想象,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到何时,还会有多少变质腐烂的酸奶制品吃进消费者的肚子里。

  2、涉事企业的“三宗罪”

  目前,“茉酸奶”已为“严重管理失误”致歉。

  但许多网民并不买账,他们直言,涉事企业的致歉看似诚恳,其实是“马后炮”,也没有触及企业管理的根本问题。

  从目前已经曝出的情况看,这次“茉酸奶”安全失守,至少暴露出涉事企业的“三宗罪”:

  一是经营心存侥幸,疏于安全管理。涉事企业门店利用消费者无法接触后厨的空子,在食品制作环节“大做文章”,对食品安全失去敬畏之心。

  二是片面追求利润,忽视安全风险。涉事门店店长收入与门店营业额挂钩,门店之间互相攀比,这是企业安全失守的重要原因。

  三是无视管理制度,规定形同虚设。从店长到店员,食品安全意识普遍淡漠,错误做法上行下效,随意更换效期标签;原料废弃标准不按规章制度,而是凭店长的嗅觉。

  据记者调查,10年间,“茉酸奶”采用品牌加盟模式,全国门店已扩张至1500多家,但直营门店至今只剩2家。以品牌加盟扩大经营,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管理跟不上,扩大经营就很可能沦为野蛮扩张,食品安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3、做好食品安全的守门员把关人

  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2023年,33大类食品的安全抽检合格率为99.1%,在各类食品安全专项行动和专项治理中,检查小便利店、网红餐厅、旅游景区餐饮门店等3.8万家,特殊食品经营企业3.1万家次。

  国家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可谓不多,监管部门的检查也不可谓不密集。此次事件发生后,涉事企业也被快速立案调查。不过,查堵食品安全隐患,不能只靠媒体记者的卧底和监管部门的排查。

  作为经营主体,企业是食品安全的重要责任方。要有做好“百年老店”的自觉和担当,主动履行管理责任,以过硬的产品质量、放心的食品安全,换得群众口碑,企业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监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好群众食品安全的守门员、把关人。对食品安全的隐患排查,要关口前移,主动作为;发现问题之后,也不能简单地一罚了之,后续整治工作必须跟上。

  用好市场监管这只有形的手,让制度长出“牙齿”,才能让企业不敢违规。

  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创新方式方法,用好后厨AI巡查等新监管手段,推动企业落实“明厨亮灶”,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对于性质恶劣或屡教不改的企业,要列入信用“黑名单”管理,提高其违规违法成本。让践踏红线者付出沉重代价,把漠视安全者罚到倾家荡产,倒逼企业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