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广东梅大高速路面塌方灾害舆论场观察
2024年5月1日2时10分许,广东梅州市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塌方灾害。
5月1日
7时18分梅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通过微信公众号“梅州交警”发布相关交通绕行提示。
5月2日
梅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救援救治情况,截至5月2日14时,共发现23辆车陷落,48人死亡,另有3人DNA待进一步比对确认;30人受伤,目前无生命危险。
同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紧急通知,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深刻汲取梅大高速塌方灾害教训,切实做好当前安全防范工作,坚决防范遏制类似事故灾害发生。
5月4日
广东省政府即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灾害调查评估组。灾害原因正在调查评估中。
截至目前,围绕此次灾害,微博上形成约30个热搜话题,其中#梅大高速塌方已致48人死亡#阅读量达5.9亿,#梅大高速塌方救援发布会直播# #梅大高速塌陷一3岁孩童脑出血还在ICU# #梅大高速塌陷货车司机夫妇喊停后车#等话题阅读量超1亿。
事故发生第一现场
救援情节感动全网
从舆论反馈来看,在事故发生初期,除了事故情况的实时信息更新引发关注外,后续舆论多聚焦于“老人跪地拦车”“货车司机横路拦停”“退役军人救人”等诸多救援暖心情节:
最后一辆通过塌方处的车,老人跪地拦停第一批后方车辆。媒体报道称,黄曼秋一家乘坐的七座轿车,可能是最后一辆通过塌方点的车,目睹后方车辆陆续掉入塌方路段后 ,黄曼秋第一时间拨打电话报警求救并带领家人打开手机手电不停挥手、呼喊,试图拦截车辆。情急之下其父黄建度从对向车道“逆行”至塌方路段前,下跪拦停后方来车。
冷链货车司机横路,拦停后续车辆。继黄建度拦下许多车辆后,另一位见习勇为者、货车司机王向楠得知前方塌方后,打开双闪并将自己的冷链车横停在路中间,阻止后面的车辆继续前行。
被救者施以援手,参与救援。37岁的刘永缙开到梅大高速灾害路段时,眼前的车辆冒着火苗,他停车救人,先后救出6个人,其中有3名大人3名小孩,年龄最小的女孩只有3岁。“00后”蔡炫达是被黄建度拦停的第二辆车,蔡炫达和刘永缙接力,将4名被困者从废墟里护送到安全地带。
灾害悲情底色下的“正能量”凸显,
集中宣传需警惕传播力减损
上述救人情节被媒体、自媒体关注报道。如5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发布文章《“我跪下去才有人停车!”梅大高速塌方灾害,老人跪在快车道拦车救人》,内容感人,被广泛传播。老人翻过栏杆、逆行到塌方路段另一侧,叠加“节假日的凌晨”“高速公路”“视线不佳”等因素,足见行为之危险和个体之英勇,以一己之力阻止了灾害可能会造成的更大损伤。但此类报道发布的时间、频次、内容等方面的具体安排,集中宣传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是短时集中报道可能挤占事故重要信息传播资源。在传播渠道及受众注意力有限的前提下,事故发生较短时间内,媒体对感人事迹的集中报道,间接转移了舆论对事故本身遇难人群、救援情况、事故调查、受害人家属确认等重要信息的关注焦点。关键事实信息实时更新的缺乏可能会给谣言滋生提供空间,削弱对已经遇难或正在遭受痛苦的人们,本应该得到的关注和帮助。
二是突出个体“伟大”容易折损传播活力。感人事迹的部分报道中聚焦救人细节,竭力凸显个体“伟大”,容易引发部分网民反感心理。且当前采访救援老人视频、表彰情况、送感谢锦旗等报道频繁曝光网络,进一步消耗本次事故的舆论关注。事故发生后仅两周时间,灾害本身相关信息热度快速下降,除了陆续有保险赔付、抚慰金发放等信息外,关于事故救援情况、调查进展、受难者家属情况等关键议题少有出现。
三是理性客观的事实描述可能更好传递正面能量。因当前相关文章内容整体偏感性细节,缺少对事故发生时“汽车已损坏”“发生的具体时间”等客观细节的描述,反给救人者引来部分争议。如救人者黄曼秋通过视频表示,其父黄建度下跪救人事迹传开后,遭到部分网民谩骂,质问其为何不调转车头开远光灯警示后方来车等,并指责其说谎、故意蹭流量等。由此观之,更加客观详细描述事发时面临的真实情况,可能会通过现场还原感更好传递参与救援个体的正面力量。
舆论质疑声浪暴露潜在舆情风险
一是发布会单独用一整段文字说明当地天气情况,有暗示事故发生原因主要是天气的舆论观感,从而被舆论质疑是否有包庇、偏袒事故责任主体的可能。部分网民追问并猜测分析事发高速路段涉及的建设、地勘、维护等单位可能存在问题。还有网民指出,该路段事发前三日有滑坡征兆,为何没能及时预警。
二是舆论有对遇难者表达哀思的情绪需求。部分网民认为“默哀”未能表达对事故遇难者的足够尊重,5月6日,天津传媒学院发布讣告,该校戏剧学院学生许子诺及同行三名亲属在梅大高速塌方灾害中罹难引发大量网民关注。#高校发讣告悼念梅大高速遇难学子#阅读量达1亿。藉此可见出公众吊唁遇难者的情感需求,例如在取得家属同意的前提下,采用公布遇难者名单等方式进行悼念。
三是灾难传播热度趋势的变化引发部分质疑。对于此次灾难话题热度维持时间较短暂、媒体集中报道救援感人事迹、遇难个体的深度报道缺乏等现象,公众质疑舆论焦点被转移。当前,部分网民仍在呼吁对事故原因调查情况的公开说明。
汲取灾害教训防灾减灾
多方努力回应舆论期待
在灾害已经发生,与灾害原因评估调查需同步进行的,是各方对于此次灾害经验的汲取和反思,更多的安全驾驶、应急救援等方面知识宣传亦不应缺位。
对于交警部门来说,此类事故发生后,可集中发布系列高速应急救援、安全驾驶等知识宣传,如高速上常见突发事故及应对处置措施、夜间高速公路警示三角架放置方法(距离车后方250米)等。
对于高速公路场景下的的防灾减灾,有学者认为,应让具备岩土工程知识的工程师,更多地参与到养护工作中来,尤其是在地质灾害容易发生的高风险时期。目前,受限于预算,基层高速道路的养护人员很少具备岩土工程的专业知识,主要是针对路面进行修补,这样比较难抓住灾害隐患的重点、提出边坡有效的安全措施。
此次灾害中,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凸显,后续需持续打破数据壁垒,提高事故第一时间信息传播效率,如利用实时导航软件警示后方来车等。高德地图工作人员称,梅大高速路面发生塌方后,高德首次急刹预警发出的时间是5月1日凌晨2:00左右。当晚半小时内,共检测到多个速度骤降的急刹,并通过语音播报提醒了后方用户。吉欧电子的技术人员表示,此类事故发生时,实时导航软件及时预警是最有效的方式。但即使监测设备及时上报了正确的预警信息,如何把预警、乃至潜在塌方信息,传递至正在高速路上以100公里的时速往前开的车主,也存在困难,短信、声光报警器不太有效,实时的导航软件是最适合的,但目前这方面的预警信息,可能还未打通。
- 2019-10-10【舆情课堂】节日长假期间突发舆情的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