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个旧“碰瓷式”执法引关注,官方回应为何难平舆论质疑
近日,一段云南个旧执法人员“碰瓷式”执法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传一段行车记录仪记录的视频显示,车辆疑似拐弯汇入道路后,从马路旁冲出了五名身着带有“交通执法”字样制服的人员,在车辆减速时,一名执法人员直接扑到了车引擎盖上,并顺势躺下喊痛。“浮夸”的演技引发网民“群嘲”,评论质疑工作人员涉嫌“碰瓷”,认为如此不规范的执法行为是对政府公信力的破坏。
网传视频截图
5月11日
个旧市交警大队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电话采访称,路上的执勤人员不属于交警大队,属于路政部门,个旧市公安局已介入调查。个旧市道路交通管理局工作人员则表示,路上的执勤人员属于运政。随后媒体多次致电运政所,均无人接听。另据《南国早报》报道,红河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事情我们已经在处理了,你们收到(网传视频)的话,就当没收到吧”“我们会内部处理”。
5月12日
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新闻办公室对事件回应称,涉事车辆为非法营运“黑车”,为阻止违法车辆逃离,执法人员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了不当的处理方式。目前,视频中涉事执法人员已被停职处理。
媒体报道具体调查情况截图
从“大事化小” 两轮回应
到“重点偏移” 难平舆论质疑
在本次事件中,个旧相关部门对事件进行了两轮信息释放,一定程度上厘清了事件原因以及对涉事人员的惩处,是对社会舆论的积极回应。但从传播情况及舆论反馈来看,并未完全消除公众质疑。
在5月11日的首轮回应中,官方各部门声音主要通过接受媒体采访释放。但从媒体报道来看,各方回应口径中存在模糊之处。如个旧市交警大队工作人员称涉事人员属于路政部门,个旧市道路交通管理局称涉事人员属于运政,运政部门则无人接受采访,难免造成各部门相互推诿的舆论观感。而红河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你们就当没收到吧”“已经内部处理”的表述,更是折射了舆情处置中试图“大事化小”的思维,并引发新一轮的质疑。不少网民跟评“不要内部处理,必须通报啊!”“触犯法律你们内部有什么权利处理?”呼吁当地对处置情况及时公开。
在5月12日官方的通报中,通报内容“重点偏移”的情况成为网民质疑的焦点。从官方正式回应的报道内容来看,文章先对事件的原因进行厘清,详细解释了当地开展打非治违专项整治行动、涉案车辆为非法运营车辆等信息;在文章的末尾,才将网传视频中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为“为阻止违法车辆逃离,执法人员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了不当的处理方式”。
此种通报方式虽然有利于网民了解事件背景,但对事件原因的解释所占篇幅过大,对执法情况和事件处置则“一笔带过”,在造成回应“头重脚轻”的同时,也容易被解读为试图通过解释将不当执法行为“合理化”。如有网民跟评“无论是不是黑车,也不能这样执法”,呼吁官方执法应“就事论事”规范化。
基层治理 舆情回应
警惕动作“畸变” 需展示整改决心
基层治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动作变形、与被执法人员产生线下冲突引发的舆情事件时有发生。此类事件走热后,“强势”的执法人员与“弱势”的民众形成鲜明对比,舆论易先入为主地猜测相关部门“默许违规行为”“惩处自罚三杯”。官方应对态度与处置措施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整改决心,因此左右着舆论走向。在此类舆情的处置中,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应对态度上需提升主动性。舆情事件发生后,被动应对一方面会导致处置整体迟缓,拉长舆情发酵时间;另一方面,若事件涉及多部门,各部门处置效率的差异也会导致回应口径不一,潜存次生舆情风险。被动的态度也往往被关联“官方态度傲慢”等解读,直接影响公众对涉事部门舆情处置质效的评价。
二是舆情回应需切中公众关切。在涉政府部门的舆情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易出于侥幸心理而在舆情回应中“避重就轻”。若官方通报中出现类似表述,则易引发网民先入为主的猜测。如在本次事件中,就有网民调侃“这个合同工也太拼了吧”“是不是临时工”,担忧相关部门“甩锅”。这也提示,在舆情回应中需针对舆论关切有的放矢,分清主次,避免官方回应与舆论关注重点出现偏差,被解读为“刻意转移焦点”。
三是官方信息链条需注意完整性。在争议性舆情事件发生后,相关方的“一面之词”往往难以获得舆论认可。如本次事件中,个旧相关部门进行详细回应后,不少网民呼吁放出执法者角度的现场视频,质疑官方对事件描述的真实性。针对此类情况,可考虑通过发布视频信息等进行佐证,直观还原事件详情,增强官方声音的可信度,提升舆情回应效能。
此外,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也需将防范基层治理动作“变形”纳入考量,通过系统性、整体性的设计,健全行政执法标准规范,完善行政执法工作机制,避免简单粗暴执法、机械执法、逐利执法等情况侵害民众合法权益,损害政府公信力。
- 2019-08-26瓜农抓贼倒赔三百:基层执法怎能“和稀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