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焦点舆评

公开声明的十大常见“病症”与三大对策建议

2024-04-12 10:43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原标题:公开声明的十大常见“病症”与三大对策建议  

  当前,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很多事件频频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单,成为舆论关注焦点。面对舆论压力,各类涉事主体通过发布公开声明,主动回应舆论质疑的情形明显增多。但由于舆情素养不足、应对处置不当等原因,不少公开声明不仅未能有效平息和扭转不利舆论态势,甚至还引发次生舆情,加剧公众负面观感,使涉事主体陷入被动局面。

公开声明不当易产生次生舆情

  公开声明是指舆情涉事主体通过媒体或网络就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处置措施等舆论关切进行公开回应,从而达到消除各方误会、减少不良影响等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时间仓促、事态复杂、舆情素养等原因,导致回应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症”,常见情形有以下十个方面:

  01

       涉事主体对舆情反应迟钝,回应滞后、姗姗来迟,错过最佳的回应时间,导致舆论场上猜测不断,谣言四起。

  02

  涉事主体公开回应舆情中态度强势,不肯承认自身存在的问题,与舆论“硬刚”,甚至威胁个人网民,扬言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等。

  03

  涉事主体在问题面前缺乏担当精神,采取切割的手段,将责任甩给“第三方”“合作单位”“外派人员”“临时工”等。

  04

  涉事主体在舆论关注多个问题面前避重就轻、回避主要矛盾问题,忽视舆论主要关注点,只选取部分问题进行回应。虽然进行回应,但难仍以平息舆论质疑。

  05

  涉事主体在回应之前没有做过认真详实的调查,为平息舆论而匆忙回应,所释放的信息疑点重重,经不起舆论推敲和质疑,无法令人相信,引发舆论更强烈的反弹。

  06

  涉及主体发布信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刻意隐瞒事件真相,有意带偏舆论方向,意图改变舆论走向,从而实现浑水摸鱼和自身利益最大化。

  07

  涉事主体对于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并掩盖问题、粉饰太平,不仅没有正视存在的问题,反而借机大肆宣扬自身优点优势、所获得的荣誉和奖励,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引发网民广泛批评。

  08

  通报的内容或整改措施空洞无物,存在空喊口号、虚假表态等问题,缺乏可操作性、实质性的措施。

  09

  涉事主体缺少对人之常情的体会,缺乏人文关怀精神,在舆情回应中忽视了对相关人员的关爱,以及对其家属的关心和保护。

  10

  工作人员不够细心、粗枝大叶,没有细致审核把关,公开回应存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硬伤,不仅容易引发次生舆情,也容易影响舆论对涉事单位舆情处置的评价。

公开声明应如何避免“翻车”

  舆情处置对于涉及主体来说是一次危机应对考验,而公开回应则是危机应对中的关键一环。公开回应得当,有效回应舆论关切,危机将逐步解除;公开回应不当,引发更多批评指责,加重舆论不良影响。为减少公开声明引发“翻车”现象,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公开声明进行严格审核把关:

  (一)坚持“时度效”的原则

  首先,舆情公开回应应把握好时机和节奏。可采取“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分步回应”的办法,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权威信息,减少舆论因不了解情况而产生猜测,使得小道消息满天飞。

  其次,舆情回应还要做到态度端正,力度和分寸把握到位。在发布公开声明时,切记不可推卸责任,让“第三方”“临时工”等充当“背锅侠”。在公开声明中,分析舆论的关注点,做到认真调查、还原真相、直面问题,推敲公开内容回应是否存在避重就轻、是否存在自说自话,舆论是否会产生新的质疑点,努力让回应命中靶心,平息舆情。

  再次,应做好舆情回应效果的分析预判。充分考虑公开回应的时间、平台(渠道)等问题,提前对文体内容、情感、态度、网民可能质疑等情况进行分析研判,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可控程度,确保回应能达到预期目的。

  (二)坚持“情理法”的理念

  公开回应是涉事主体与舆论进行沟通、解释和澄清事件的“小作文”。公开回应应坚持以人为本,从安抚网民情感的角度出发,以尊重舆论民意的态度,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等赢得舆论认可,如尊重当事人个人隐私保护,充分考虑家属情绪、网民接受度等因素,争取网民接受、引发共情。

  公开回应还应做到客观陈述、有理有据。一方面,客观还原事实真相,对存在的问题不隐瞒、不掩饰、不回避;另一方面,对于舆论存在误会的情况不可过于强势,得理不饶人。坚持依法依规理念,如事件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应表明要在相关法律框架内依法依规化解矛盾纠纷。

  (三)坚持“细审核”的方法

  在回应文本正式发布之前,应严格落实“三审”制度,检查文体是否规范、表述是否准确易懂、标点运用是否正确、字体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等,避免低级错误招致批评。同时,检查内容是否存在瑕疵、关键问题是否清楚回应、表述是否容易引发解读歧义等,全力消除各方误解,平息网络舆情。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