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聚焦

新超强台风到来前 如何筑牢防汛安全“堤坝”

23-08-07 10:31 来源:人民网 编辑:王烁

  近期,受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河北、天津部分地区遭遇极端强降雨;而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全国多地又将受到超强台风“卡努”的侵袭。如何做好防汛工作,成为考验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城市的防汛措施不仅被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更备受民众关注。在“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有关部门需要坚持预防常态化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强化协同配合,持续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提早做好预案、队伍、物资和蓄滞洪区运用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抢先抓早,健全常态化防汛机制

  在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树立极端天气常态化意识,做好常态化防御准备,刻不容缓。《21世纪经济报道》曾发表社论指出,各地政府在平时就应做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建立健全常态化的、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应急机制。今年2月,我国历时近3年的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完成了普查调查、数据质检和汇交任务。为我国实现高水平安全增添了有效抓手,也为我国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在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挑战的斗争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提供有力支撑。

  提前部署、有效预报是防汛常态化的重要环节。面对极端天气,有关部门应不打无准备之仗,需提前防范、周密部署。全国多省市自年初起,就多次召开防汛备汛工作专题部署会、防汛视频调度会等,安排部署2023年防汛备汛工作,扎实做好汛前准备,提高灾害防御能力,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

  防汛应急演练也是防汛常态化的关键环节。4月25日,河南开封杞县就组织开展了2023年防汛演练桌面推演会,安排部署下步工作。通过模拟辖区内发生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防汛抗旱指挥部应对重要汛情指挥决策全过程,重点演练监测预警、会商部署、启动响应、指挥调度、防洪排涝、人员撤离、应急处突等工作,从而进一步查找防汛备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持续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准备,补漏洞、强弱项,加强部门联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地区百姓安全度汛。

  加强对民众应急方面的知识、技能普及,让民众知道什么样的风险等级如何应对非常重要。2023年6月20日,深圳市气象局印发《深圳市气象灾害公众防御指引(明白卡)》,按照一个灾种一张“明白卡”的方式,配以“图片+文字”的海报形式,制定了台风、暴雨、高温、寒冷、雷雨大风、强季风、雷电等7个灾种的《深圳市气象灾害公众防御指引(明白卡)1.0版》,以进一步加强公众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公众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避免、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保障社会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制定精细化应急预案,强化防汛应急能力

  中央气象局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要做好应对7个台风威胁的准备(1949年—2018年)。广东、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区台风登陆较多。相应地,南方地区在应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方面有着相对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应对预案。因此,内陆地区可借鉴台风多发城市的防汛经验,结合本地地形特征、城市布局等,制定并完善应急预案,提升防汛应急能力。

  从注重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以颇受好评的《广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为例,《预案》包括总则、组织体系、监测预警、应急响应、信息发布等13个部分,同时,根据以往防汛实战经验,评估了台风、暴雨、高温等9种灾害天气的风险、构建出相应灾害天气下可能出现的情境,如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影响海陆空交通、港口码头和建筑工地安全,造成树木和广告牌倒塌伤人和城市内涝等灾害;在交通方面可能会出现的情景是城市道路、轨道、铁路等交通瘫痪,飞机航班延误或取消,大量乘客滞留,应急救灾物资运输受阻等。《预案》根据不同的应急响应级别和气象灾害类型,用表格明晰地列出了气象灾害发生时指挥部、市教育局、市交委等部门的具体应对措施。如交通方面,确定应急交通管制线路;妥善采取交通监控,提前安排运力,随时转移滞留乘客;督促车站等交通运输机构将预警信息通知到所有车辆等。

  公开应急救援、物资存放情况等重要信息。如《湛江市住建系统防御台风、暴雨灾害应急预案》向全社会公开市三防指挥部联合值守排班表、抢险救灾物资设备统计表和建设系统抢险救援专家统计表,将目前已有的装备及其数量、联系人、所在单位、联系方式、设备型号/情况、存放地点逐一列出,为抢险救灾快速应急启动提供便利。

  以人为本落实关怀政策,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日前,山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加强学校防汛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涉师生的校内外聚集性活动一律停办,省域内所有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一律停课。北京市气象台7月29日17时30分升级发布最高级别的暴雨红色预警后,北京市防汛指挥部提醒广大市民:企事业单位,除保障城市运行、民生服务等外,非必要不要求员工到岗上班。与此同时,笔者查阅多地的防汛应急预案发现,不少城市在发生极端天气时都有停课、停工的相应安排和决策依据。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发文称,在面临极端天气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以更细化的保障措施,才能使应急预案的倡导转化为行动。

  舆论认为,应对极端天气,各方都不能缺席,政府部门及时预警、有效施策,用人单位积极响应,个人做好自我保护,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让每一次极端天气都有惊无险。

  随着全球极端天气多发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气象灾害防治已然是城市治理中一个需要不断攻克、破解的难题。各地应因地制宜调整完善防灾抗灾应急预案,以技术为指导,将防汛防洪常态化,才能真正地防患于未然,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