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观察

东航MU5735飞行事故的30天

22-04-24 11:48 来源:人民网 编辑:王烁

  4月20日,中国民航局发布《关于“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调查初步报告的情况通报》,再度引发舆论对于事故调查的高度关注,话题#东航MU5735事故调查初步报告发布#也随之冲上热搜第一。

  2022年3月21日14时38分许,东航MU5735航班执行昆明-广州任务时,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机上人员(乘客123人、机组人员9人全部遇难,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通过梳理事故发生后至4月21日时间范围的相关信息,全面复盘此次重大事故的网络舆论环境。

  事故信息传播概况梳理

  本次事故的信息传播呈现两个明显的传播高峰,分别对应3月21日事故发生当天,以及3月26日至27日确认航班上人员已全部遇难、第二部黑匣子已找到等关键信息发布时间节点。

  3月21日,事故发生后引发舆论高度聚焦。失事飞机信息、现场视频等事故动态信息高速流传,东航、波音等相关企业,民航局、地方应急管理局等相关机构做出的应急处置与回应内容受到关注。

  随着搜救与调查工作持续推进,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组建,期间共举行十场新闻发布会,成为官方信息发布统一出口。此阶段,官方发布会成为信息获取主要途径,其他企业、机构与媒体对于事故的反应本身成为舆论焦点,引发争议的事件也相对频繁。

图1:传播走势与渠道分布图(单位:篇/条)

  随着主要搜救任务的基本完成,进入4月,媒体与网民在清明期间集中表达哀悼情绪。但事故连带行业影响仍存,关于民航安全、波音机型的信息敏感程度大幅提升,针对事故原因的猜测谣言也有所回温。对此,4月11日,民航局在4月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东航失事原因锁定副驾驶”等网络关于“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的网上谣言作出回应。4月20日,民航局根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规定,发布事故调查初步报告的情况通报。情况通报指出,机上两部记录器由于撞击严重受损,数据修复及分析工作仍在进行中。

图2:4月1日至4月20日传播走势(单位:篇/条)

  焦点一:官方发布会

  十天十场权威发布,回应关切破解谣言

  总体上,关于事故原因、搜救情况、遇难者家属安置、东航生产运营情况等各个层面的问题始终处于动态交织的状态,十次新闻发布会对重点问题的回应各有侧重,整体呈现张弛有度、动态回应的积极状态。

  具体呈现出3个主要特征:

  1)发布会短时间、高频次,灵活设置议题聚焦核心争议

  十场官方发布会主要集中于3月22日到3月31日之间,甚至在3月23日和3月26日出现了一天举行两场的情况。发布会时长最长25分钟左右,最短5分钟以内。

  每场新闻发布会议题都对相关阶段内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了解答,如在事故发生初期,公众对事故发生过程、搜救情况较为关注,以上两点内容也成为第一、二次新闻发布会的重点。

  2)发言人主体多元,科学性、专业性、全面性兼备

  十场发布会中,民航局是出席次数最多的机构,其次是东航代表与武警消防官兵代表。后期发布会还引入了地理搜救、心理治疗方面的专家学者,不同角色功能发言人的出席提高了发布会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使其所发布的信息具有更高权威性与公信力。

  东航作为承运人,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即成为舆论聚焦的第一大责任主体,也是事故调查还未正式开始前相关信息的最重要来源之一。东航各代表共出席发布会7次,围绕事故情况、家属援助、东航运营,以及遇难赔偿等话题回应舆论关切。

  十场发布会均由中国民航局综合司司长刘鲁颂作为主持人。在相关问题的解释与回应中,民航局发言主体也力图做到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平衡。

  3)新闻发言人回应问题引发讨论,发布会信息的传播碎片化问题凸显

  事故发生以来,历次新闻发布会中发言人的表现、信息的发布质量也是社会公众讨论的一大焦点。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中航空公司代表的表现引发了一定争议。在媒体提问环节,针对路透社记者就失事飞机维修情况、飞行员飞行时长、事故发生天气、坠落前地空联系等方面的问题,该代表的回应舆论反馈不甚理想,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新闻发布事前准备与内容搜集存在不足等问题。

  此外,关于“发布会信息的传播问题”亦值得思考。本次事件中,部分媒体对于发布会信息的再传播与再报道“并不积极”,这主要表现于完整版的发布会视频内容较难以检索查找,间接造成媒体信息报道较为碎片化,不成体系等。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发布会与媒体的联动工作,形成合力,使得权威的灾难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焦点二:行业自媒体

  发挥策应辅助正向作用,助力理性辨析

  海量碎片化信息下,行业自媒体提炼要素传递关键进展,以较为精准的视角引导舆论关注事件相关情况。同时持续通过专业软件等渠道保持长期跟进式报道。4月8日,承载驾驶舱语音记录仪(CVR)数据的CA86包机航班从华盛顿返回北京,这意味着黑匣子解码工作已经迎来阶段性进展。相关信息当日主要由“FATIII”“航空物语”“正点落地”等行业自媒体发掘发布。

  同时,行业自媒体围绕公众关切的问题展开释疑、辟谣不实信息,起到了配合官方进行补充解释,引导理性之声的作用。

  表:民航自媒体引导理性之声辟谣不实信息示例

  多数行业自媒体能够发挥专业性,如基于公开的ADS-B信号、坠机轨迹、黑匣子发现点地表深度等数据,对可能造成事故的原因进行合理推测,并兼顾事故中各方的导向与情绪,对于行业舆情声誉修复及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但也有部分自媒体借助话题热度,发布有关近代民航空难的盘点类文章,对舆论正向引导作用有限。

  行业自媒体善于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不仅满足了民航从业者情感表达需求,对于引导舆论客观认识民航业、修正受众对民航业的认知偏差、安抚从业者集体焦虑也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应看到,也有个别行业自媒体以“为一线员工鸣不平”之名,行“博眼球”之实,抨击民航安全与服务,刺激舆论负向情绪加剧升级。

  舆论引导的“得”与“失”

  空难事故调查本身的复杂性,加之较强的专业壁垒,加剧了舆论空间的多变以及舆论引导的艰巨性。整体来看,在事故发生后的信息披露与传播过程中,官方发布会承担关键角色。3月22日到3月31日,十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回应事故原因、搜救情况、遇难者家属安置、东航运营情况等各层面核心关切。

  在此基础上,主流媒体客观跟进事故搜救、调查进展,严厉抨击造谣、“蹭流量”等行为,奠定客观严肃的舆论环境基础。此外,行业自媒体也起到了策应辅助功能。大多数行业自媒体能对官方回应、主流媒体报道进行补充解释,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围绕专业问题展开释疑,辟谣不实信息。

  在严肃客观的主基调下,舆论场中仍有些许争议。虽大部分得到了及时应对,但仍可为各类舆论引导主体提供启示。其中,抨击“造谣”“灾难营销”等行为的声音占据主流,在展开救助、表达缅怀、介入报道的方式、尺度等方面,舆论场中仍缺乏强力共识。

  此次事故是中国民航自2010年伊春空难之后又一次重大事故,并导致持续4227天的行业安全纪录再次“清零”。在安全事故重创舆论场信心的关键时刻,民航行业仍应坚决守护航空安全底线,以后续切实的行动提振从业者、公众对于民航业的信心。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