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聚焦

电子失恋:新的消费文化表征

22-04-11 15:45 来源:人民网 编辑:王烁

  电子失恋,指某部影视作品完结后,在观众心中涌现出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该词最早出现在2020年,部分网民通过组词造句来表达对某部电视剧的回味与不舍。例如,“看完XXX电子失恋了”。还有部分网民通过发帖、留言来表达电子失恋的情绪,即抒发自身的惆怅与空虚。

  作为一个合成词,“失恋”显然是核心,显示出某种代入感的结束。根据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人在构建自我时,需要产生对自我的认知。媒介化背景下,视听作品中的角色成为观众的理想化身,观众通过观察这些角色完成对自我的构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对于人生的期望。该过程带来了强大的代入感,以至于观众对影视作品结束时被强行剥离的状态感到不适。

  而“失恋”二字所包含的断裂意味更指向亲密关系。例如,在观看影视作品时,观众与剧中人物构建了拟态人际关系,即观众在媒介的包围中进入虚拟世界,一个个虚拟角色成为自己的朋友、恋人。这样的拟态人际关系为观众建构了想象的共同体,他们并不真正认识虚拟人物,却把虚拟人物当作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其喜怒哀乐。而共同体一旦被建造便立即模式化,使观众对该共同体产生强烈的忠诚感,所构建出的紧密的拟态人际关系也使该共同体的边界十分清晰,反向进一步强化作为集体的共同体。当剧情结束时,被想象构建的共同体随之破裂,虚拟亲密关系也因此断裂,观众便陷入类似失恋的状态,即经历了想象中亲密关系的断裂。

  在这种认知下,电子失恋现象的流行是一种现代人对于亲密关系向往的隐喻。人是社会性动物,当被排除在集体之外时,便会产生焦虑和孤独感,因此,与其他个体建立更深刻的关系,能够为自己提供归属感、认同感。媒介为人们获得亲密关系的体验提供了可能,虽然这种可能是虚拟的、想象的,但所付出的真情实感同真实社交关系无二。

  通过媒介,观众与虚拟人物构建了亲密的连接,由于处于拟态人际关系环境中,该关系网不需要额外的精力维持,虚拟人物仅担任满足亲密关系所需的工具这一角色。人们虽然渴望亲密关系所带来的确定性和安全性,但建立并维持这种关系需要长期的承诺和投入,而与虚拟角色建立的想象的共同体则能够提供类似安全感的亲密关系体验,又无须成本与代价。因此,当影视作品剧终时,观众从想象中的共同体中被剥离,回到孤独状态,虽然这是一次失恋的体验,但并不会阻挡其投入下一次想象的共同体的构建。如此循环往复,电子失恋成为一种情感消费过程。

  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文化的表征,人们沉溺于电子失恋的心态实则为影视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除了物质生活的需求,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只有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共同得到满足,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共同实现,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纵观《“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高质量发展”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这离不开创作的高质量发展与创作环境的培育扶植,更离不开对受众情感需求的满足。对于未来优秀影视作品的创作,相应的售后服务在当今娱乐消费的环境下已经变得必不可少。目前,部分影视公司、播出平台策划的同台演出、“扫楼”、推出衍生剧、番外等,不仅为剧集带来了持续的热度,也直接指向了满足人们电子不失恋的情感消费需求。

  不过也有声音表达了对电子失恋现象的担忧。随着媒介的日渐渗透,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工具在便利人的同时,也剥夺了人们的部分能力。媒介的发展延伸了人的感知,技术则建造了一个拟态环境,人们的精神需求在虚拟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技术赋权下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可能会被重塑。因此,优秀影视作品也理应具备教育的功能,脱离娱乐至死的旋涡,让其意识形态的底蕴成为精神富裕的灯火,号召人们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情感的宣泄回归现实与理性,避免狂欢过后的无尽空虚。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